来自 行业新闻 2019-12-11 14:01 的文章

要点问答:为什么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要点问答(16)

  要点问答:为什么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编者按: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编写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对全会《决定》进行了全面阐释,是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的权威辅导材料。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其中系列文章,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摘选其中内容,推出学习要点问答,以飨读者。今日推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要点问答。

  为什么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柱、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回顾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一路走来的奋斗历程,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创造一个个人间奇迹,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靠的就是共同理想信念的凝聚和鼓舞。历史和现实表明,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显著优势所在,都是我们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

  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巩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理想信念教育也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战略性任务,做到常态化开展、制度化推进。

  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深厚基础。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形成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如何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

  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首先要强化法律法规的价值导向,推动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

  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之中,贯穿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贯穿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

  要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坚持法律的规范性和引领性相结合,积极推进立改废释,特别是要聚焦道德约束不足、法律规范缺失的重点领域,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更好用法治的力量引领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正义的道德天平。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是推动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保障。

  要不断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使规范社会治理的过程成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公共政策与群众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影响更切实、更直接、更广泛。

  要坚持政策目标和价值目标相统一,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政策制定和实施之中,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推动形成有效传导社会主流价值的政策体系,实现公共政策和核心价值观建设良性互动。

  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贵在继承、重在创新。

  不忘本来才能更好面向未来。要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进一步把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宝库梳理好、开掘好,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守住中华文化本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要在梳理、甄别、萃取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学校教育、媒体传播、文艺创作、礼仪推广、民间传承等途径,广泛宣传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中华文化在一代代接续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守正创新才能历久弥新。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胸怀。要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更好地涵育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如何健全志愿服务体系?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关键是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有效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