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和公益之间徘徊 网络互助这头“大象”谁
“每13个中国人就有1个加入了相互宝”。11月27日,支付宝旗下的大病互助计划“相互宝”公布上线以来的成绩单:全国已有超1亿人加入,规模相当于两个韩国的人口数量,成为全球最大的互助社区;累计救助了1万多名身患重病的成员,其中近一半是80后和90后。
网络互助模式兴起至今已逾5年,各大平台累计会员超过2亿。从诞生之初即充满争议,在公益和商业之间徘徊,网络互助这一模式却逐渐壮大,涉及资金也动辄过亿。这头“大象”谁来监管?
不断壮大的网络互助
相互宝最早脱胎于阿里公司内部的员工互助计划。如何运营相互宝这一产品?蚂蚁金服副总裁尹铭坦言最初有很多困惑。比如关于网络互助的负面争议,虚假案例如何核实;比如对于轻症重疾如何“赔付”的纠结。但无可否认的是,背靠支付宝这棵大树,相互宝成长速度惊人。借助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体系,0元入会、费用分摊的会员互助共济模式,无疑吸引了更多人加入。
数据显示,相互宝的1亿成员中,三分之一的成员来自农村和县域,近六成成员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在全国,参与相互宝人数最多的十个省份为河南、广东、山东、四川、湖北、江苏、湖南、安徽、河北、浙江。
湖南的8岁小女孩熙熙,遭遇严重车祸接受了开颅手术,成为相互宝第一个“赔付”的案例。当时,她获得了2000万相互宝成员的帮助。现在,熙熙已经基本康复并且顺利入学。相互宝公示数据显示,受救助的11928名相互宝成员中,80后、90后占了49.4%,接近一半。最高发的前五种重疾为甲状腺癌、乳腺癌、肺癌、开颅手术、急性心肌梗塞。受助人数最多的省份为河南、山东、湖北、江苏、广东,均为人口大省。以广东为例,广东人是相互宝成员第二多的省份,仅次于河南,受助成员数排名第五,截至目前,已经有695个广东家庭受助。
每月分摊几分钱或几毛钱,会员共同承担大病费用,网络互助模式诞生超过5年,历经沉浮。2016年,市场曾经历“千团大战”,一派兴旺。继2016年12月16日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以网络互助计划形式非法从事保险业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后,行业在2017年进入洗牌期,大量互助平台关闭。
如今,在蚂蚁金服入局之后,滴滴、百度、美团、苏宁、360等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开启网络互助市场,业内人士认为,网络互助已经从初创迈入互联网巨头时代。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今年曾公开表示,“三年前进入网络互助领域还是蓝海,现在已经是红海领域”。
粗略统计显示,轻松互助和水滴互助分别宣称有6000万和8000万的付费会员,美团互助加入会员2000万,加上相互宝的1亿会员以及其他平台,网络互助会员已经接近3亿的规模(未计重复会员)。
网络互助是公益还是商业?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对4.2万名相互宝成员进行了调查,发布了一份《相互宝社会价值研究报告》。报告发现,受访的相互宝成员中,10%的人除了相互宝外没有其他任何保障。30%的受访者年收入低于5万元。37%的受访者年收入在5-10万元之间。如果生病,54%的受访者只能勉强承担10万元以内的医药费。能承担30万元以上医药费的受访者比例,不到14%。而癌症等重疾的平均治疗费用,往往在30万元以上。
这一结果揭示了网络互助的巨大保障需求。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认为,相互宝的成员主要为收入中等甚至偏下的人群,是因病致贫的风险人群。相互宝的出现,让老百姓在社保医保之外用较低成本增加一份基础保障,可以成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补充。
但网络互助从诞生之初就存在的争议并未停歇。如何定义网络互助模式?首先它不是保险。相互宝负责人邵晓东指出,相互宝和普通的商业保险区别在于模式不同,相互宝是先保障再分摊,保险是先付费再保障。相互宝本质上采用的是群体公约模式,传统商业保险产品,更多是跟个体签合约。“用互联网的角度来说,‘相互宝’就是互助模式,是C2C,是一群人去帮助一个需要救助的人。而传统保险行业是B2C,是保险公司、平台跟客户之间的合同契约关系。”
网络互助是否属于公益?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我们是一个商业产品,但是它具备公益的初心和公益的实质。我们用商业手段运营在为用户提供保障的同时,更多的是在传递着这种帮助他人的爱心。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与人为善,好人有好报’。”邵晓东如此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