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镇峰会上触摸数字经济的脉动
1519年,当麦哲伦带领航队开启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旅行时,他并不知道自己会发现什么。500多年后,对数字经济的模样,人们却越来越笃定。这种笃定,源自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开放赋能。
碧水轻摇间,数字大航海时代已然启幕。它描摹着互联网业已带来的改变和变革的趋势,在竞争的同时更多地呈现出融合的面貌,也重申着开放、普惠、共享的互联网精神。
数字经济,到底是什么模样?它在发展过程中将遇到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以乌镇为圆心,我们试图从论坛现场、与会嘉宾们的分享中,触摸数字经济的脉动。
逻辑之变
从拼增速转向拼质量
“智能经济会催生许多新业态,产业智能化会成为新潮流。如果企业仅仅将人工智能视作移动互联网一次改良式的创新,那就很难对这次机遇的颠覆性有全面的认识,也就无法针对新的应用场景和技术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10月20日下午,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企业家高峰论坛现场论断,数字经济正在迎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的第四次创新红利期,即智能经济时代。
时至今日,一个全球性的共识早已形成: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创新、驱动转型的创新力量。但如果要识别乃至预判数字经济的成长轨迹,与会嘉宾们的使命是拨开前方的重重迷雾,在交流与思辨中识别和预判趋势。
站在当下重新出发,大家形成的共识是:技术与产业融合还处于初创期,各行各业都大有可为,但必须注意到,数字经济背后的发展逻辑正悄悄变化,从拼增速走向拼质量。
这样的变化,首先是因为用户在变。“在小红书上,关于奶茶的分享有100万篇。我曾经翻阅了100篇有奶茶标签的笔记,发现它们都有同一个关键词:幸福感。”企业家高峰论坛现场,小红书创始人兼CEO毛文超剖析起小红书的立身之本:随着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从大众层面去寻求增长机会已不再容易,新消费的创新是从细分领域中诞生和爆发的。
数字经济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在发生变化。网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丁磊分享了一组数据: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的产业规模是31万亿元,占GDP比重的34%,有机构预测,10年后,数字经济的占比将超过50%。
“一个产业做到GDP占比30%和50%以上,它的发展逻辑是很不一样的。”丁磊认为,凭借人口、市场、资本、模式等资源的积累,中国的数字经济在前期经历了一波快速发展期,尽管这些红利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是时候沉下心来,回归到技术、内生动力本身了。
“社会的问题就是企业的机会。”美团点评创始人兼CEO王兴一句话点透。
融合之势
最高境界是回归本质
不同于传统竞争模式下此消彼长、非此即彼的状态,数字经济时代的竞争与合作,不再是完全的反义词,而是在更广袤的空间里参与融合博弈。
这种特征,首先就体现在技术与应用的深度融合上。“以人脸识别为例,手机、监控中单纯的人脸识别或许可以由我们一家公司独立完成,但倘若这个场景扩展到物流,我们只能为其提供部分技术支撑,要想实现数字经济发展的目标,就必须与其他技术公司合作。”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唐文斌说,目前,整个科技圈都在加强协作和交流,探寻共同进步的方式。
“我们判断,未来AI等技术型的公司会成为新的主流,和各行各业做大跨度融合。”丁磊表示,那些现在对教育、医疗、制造业和农业这些“硬核”领域敢投入、舍得投入的公司将会有更好的机会。而中国数字经济要真正做强,必须有更多企业参与到全球竞争中去。
“现在的中国在许多方面已经可以同欧美国家一决高下。”在资本市场助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论坛现场,德国国家创新创业协会大中华区首席联络官法比安·冯·亨布格尔表示,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很多国家都希望来中国取经,但德国也有自己的优势。
“虽然德国在数字经济规模上不如中国,但在硬科技、产业互联网等领域实力雄厚,相比之下,中国在这个领域还存在一定差距,双方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亨布格尔说,与此同时,中国有着大量的市场需求和创新应用场景,这些都是德国企业所期待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愿望相当强烈。
正如乌镇所呈现出的古今交融,融合的最高境界是回归本质。“智能交通的本质还是交通,智能教育的本质还是教育。真正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产业智能化会深入到业务逻辑本身。”李彦宏认为,产业智能化的深入和推进是一个渐进过程,当人工智能渗透到越来越多的产业,打通越来越多的行业,技术就会化有形为无形,回归到产业的本质。
普惠之优
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