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为工业重镇注入新动能——看唐山如何发展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
日前,在唐山港京唐港区,货轮进行装卸作业。唐山港集团供图
1-8月,唐山港预计完成货物吞吐量4.18亿吨,同比增长3.43%;集装箱吞吐量156.53万标箱。全市滨海县(区)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16个,完成投资673.28亿元
9月20日,第四届曹妃甸海洋发展大会举办,500余名来自海工装备、航运、进出口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钢铁及深加工等行业重点客商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围绕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研讨交流。
近年来,唐山将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沿海地区开发开放步伐,推动海洋城市崛起。
港口“内延外伸”,大能级产生大动力
9月29日,曹妃甸港新疆甘泉堡内陆港揭牌并开通运营,这是曹妃甸港在新疆开设的第二个内陆港。唐山市副市长张伟表示,此次甘泉堡内陆港的设立将为乌鲁木齐及周边的广大企业提供一条高效便捷的出海新通道。希望乌鲁木齐与唐山在物流、口岸、跨境电商等领域进一步扩大交流合作。
对于唐山而言,这样的“新平台”已经有了28个。28个内陆港,打通了唐山港西北内陆物流运输大通道,形成覆盖内蒙古、新疆、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内陆港集疏运格局。
“内陆港的建设运营,不仅能够促进沿线腹地货源经唐山港集港出海,而且能够实现入港货源经内陆港疏散分流,为海陆通道提供强大的运力支撑,有利于我市优化货源货种结构,推动综合性贸易大港战略目标的实现。”唐山市海洋口岸和港航管理局口岸发展处处长刘化冰表示。
西北腹地的“内延”,扩大了唐山港货源种类和运量,而不断开辟的外贸航线和国际班列,则让唐山港的“触角外伸”,形成对外开放的海上和陆路通道。
目前,唐山港共开通京唐港区至蒙古国乌兰巴托、比利时安特卫普,以及曹妃甸港区至蒙古国乌兰巴托的国际班列3条;京唐港区开行的日韩中蒙过境班列,已累计开行15列,运输货物720标箱,实现每周一班的常态化运行;累计开通京唐港区—釜山、曹妃甸港区—日本等6条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覆盖日韩各主要港口。同时,唐山港还通过与钦州、惠州、大连等港口合作,开辟外贸航线,已经建立了连接东盟、非洲、东北亚的海上通道。
通道的开辟需要以运能保障。唐山不断提速港口扩能,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目前,华电煤码头续建项目、曹妃甸港区一港池口门改造及航道升级项目、曹妃甸港区二港池航道升级(配套煤六、七期)项目、曹妃甸港区锚地扩容、曹妃甸抛泥区选划等5项港口能力提升项目加紧推进,水曹铁路项目、曹妃甸港区矿石装车系统项目等13项铁路集疏运体系建设项目均已启动,还有3项铁路承接能力提升项目正顺利推进。
1至8月,唐山港预计完成货物吞吐量4.18亿吨,同比增长3.43%;集装箱吞吐量156.53万标箱。同时,全港实现进口粮食73.5万吨,同比增长5.91%;进口整车191辆,同比增长496.87%。
产业“抱团组合”,实现集群式发展
第四届曹妃甸海洋发展大会期间,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产业分会揭牌。
“海洋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产业壁垒等掣肘。”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副会长郭立峰介绍说,海洋产业分会业务范围主要涵盖海洋产业的重大问题研究、海洋产业标准化建设、行业发展状况调查统计、大型工程海洋灾害风险排查评估、海洋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
以协会为平台,海洋产业和临港产业得以“抱团式”发展,首钢集团便尝到了其中的“甜头”。
“2016年加入协会以来,我们集团扩大了在海洋领域的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和品牌影响力,首钢京唐海水淡化项目入选国家‘优秀海洋工程’,在军民海工用钢开发、涉海工程装备及用钢全产业链构建等方面均得到有益帮助。”首钢集团副总经理韩庆表示,今后将以海洋产业分会为平台,集聚各海洋产业和企业的资源与优势,共同探索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唐山海洋资源丰富,海域面积、海岸线分别占全省的三分之二和二分之一,唐山港常年不冻不淤,是唐山的核心战略资源。将岸线、港口等优质海洋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抓住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政策机遇,向海洋要活力、向海洋要效益,是唐山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