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10-09 10:57 的文章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 四川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

  为深入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精神,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建立健全全面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机制

  (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创新政务互访、国际合作协商议事等对外合作机制,深化“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主动融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骨架建设,探索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试点示范。充分发挥国际产能合作协同机制作用,加快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示范省。加强与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丝路基金、亚投行等金融组织对接,打造“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完善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文化旅游、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机制。

  (二)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完善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协同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建立沿江港口协作联动机制,全面推动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和关检直通。加强与长江重庆港、上海港等合作,打造四川水上外运口岸。

  (三)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与京津冀地区交流合作机制,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金融、会展等领域合作。推动建立天府新区与雄安新区合作交流机制,探索国家级新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四)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充分发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和川港、川澳合作会议机制作用,联动粤港澳大湾区沿海口岸,创新“蓉桂新”“蓉桂港”等陆海联运模式,创新广安(深圳)产业园等产业合作园区共建共管共享机制。

  (五)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学习借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经验,完善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等区域一体化推进机制。推进成都与上海资本市场融通发展。推动成德绵创新带与G60科创走廊建立相互衔接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二、完善区域发展统筹机制

  (六)强化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深入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完善经济区、城市群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和内自同城化发展,支持毗邻地区、沿江沿线地区协同发展,支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发展。

  (七)强化区域发展规划统筹。以区域发展规划为引领统筹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适时开展五大片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联合编制实施跨区域重大专项规划。

  (八)强化区域发展政策统筹。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和加快推进五大片区建设发展的安排部署,完善区域发展政策体系,加强区域政策与财政、金融、产业、投资、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

  三、深化开放合作机制

  (九)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建立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推进机制,深化川渝、川黔、川桂合作共同推进南向开放通道建设,加强沿线地区产业合作,增强成都对通道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十)广泛开展国际区域合作。提升中国—欧洲中心及中德、中意、中韩等国际合作园区共建水平,探索建设“两国双园”“多国多园”。加强外国来川设立领事机构的协调、管理和服务,务实推动国际友城交往。提升西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科博会等重大展会平台,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

  (十一)深入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贯彻《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完善川渝两地党政多层次、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强化成渝城市群发展战略联动、规划衔接、政策协同,推动成渝“双核”相向发展,携手打造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支持两省(市)毗邻地区提升合作水平,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城市发展布局、产业创新、区域市场、公共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共同推动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快上升为国家战略。

  (十二)拓展省际区域合作。深化与北部湾、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的开放合作,提高协同开放水平。加强川滇黔结合部区域合作,完善川滇黔市(州)合作与发展峰会等合作机制。支持川陕结合部区域合作,协同推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落实川甘青结合部牧区县区域联动协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