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09-26 12:37 的文章

“三农”迈向高质量发展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三农”迈向高质量发展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潼南柠檬丰收了。(市农业农村委供图)

“三农”迈向高质量发展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举行试点农村“三变”改革后的第一次分红会,向村民发放第一批分红款。通讯员 郭思云 摄

“三农”迈向高质量发展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万盛经开区南桐镇金龙村,金黄色的稻田与农房相映,色彩斑斓,美丽乡村犹如秋天绘制的天然“调色板”。特约摄影 曹永龙

“三农”迈向高质量发展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飘香的柚子、丰盈的谷穗、鲜红的辣椒……秋日的巴渝大地,农民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喜人的收获,到处是欢声笑语齐庆丰收的热闹景象。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重庆,在农业农村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实现了由量的发展向质的提升转变,农村发展实现了由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迈进,农民生活实现了由追求温饱到全面小康提升的转变。

其中,全市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97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1080万吨,增长了4.5倍;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050亿元,增长了145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26元(从1978年开始统计农民收入)增长到2018年的13781元,增长了108倍。

如今,重庆“三农”迈向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乡村产业强了起来、农村环境美了起来、农民生活富了起来。

探索——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放眼全国,重庆农业农村主要经济指标相当于中等农业省份。从立地条件来看,重庆属典型的丘陵山区,高低起伏、沟壑纵横。全市耕地3500多万亩,常住人口人均1.16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户均不足5亩。全市15°以上坡耕地占51%,单块1亩以下耕地占80%以上,耕地分散在3处以上农户占比高达60%。

这样的条件,导致重庆无法像北方平原地区那样实现农业产业大规模发展。如何在“鸡窝地”“巴掌田”上振兴乡村产业,是摆在重庆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基于此,一个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探索应运而生。”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高兴明介绍,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关键在于立足丘陵山区实际,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位于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的石柱中益乡,这里“两山夹一槽”,是重庆立地条件较差的贫困乡镇代表。全乡23261亩土地中,2017年的实际在耕土地只有7483亩,且主要种植“三大坨”(苞谷、土豆、红苕)等传统粮食作物,粮经比高达9∶1,每亩土地综合产出率不到1000元。

2017年,该乡在深度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中,大力开发“山地资源”这座富矿,用好“山水林草”这些宝贝,将“温饱型”粮食作物调整为“小康型”经济作物,推动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短短一年时间,中益乡的粮经比就从9∶1调整为1∶9,每亩土地综合产出率达到2300元,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质的飞跃。

“中益乡的成功实践,仅仅是重庆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一个缩影。”市农业农村委乡村产业处处长艾丰介绍,近年来,重庆立足乡村现实基础,着眼产业发展增长潜力,扎实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导向,以主导产业提质增效、产业链条完整活跃、农业功能拓展延伸为路径,注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等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其中,我市重点发展了柑橘、榨菜、柠檬、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等特色优势产业,集中打造三峡库区柑橘产业区、长江上游榨菜优势产区、北纬30○柠檬优势产区、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道地药材优势区等特色产业集群,不断优化“粮经、种养、区域、产业、产品、经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