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09-18 03:14 的文章

筑牢安全防线:巴东推进新时代应急体系建设侧

伴随着新中国70年芳华,巴东县应急管理局应运而生。本着着力营造安定、有序的发展环境,为全县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的目标,近年来,巴东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理念,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作为防范和遏制事故的重要抓手,坚持“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建立事故问责和隐患整改即时问责并行模式,推动问责关口前移,激发安全监管链式反应,着力凝聚“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工作合力,确保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实现“双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地处长江三峡中段的巴东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也是旱灾、洪灾、泥石流、岩崩、地震等多种地质灾害频发地带。

抗击各种自然灾害一直是巴东县的重点工作。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有相应的救灾部门。2005年,巴东县成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19年3月,在原来安全生产监管的基础上,整合原民政局的防灾减灾、原国土资源局的地震及地质灾害、原水利水产局的防汛抗旱和原林业局的森林防火等多项职能职责,重新组建了巴东县应急管理局,单位职工由7人增至32人,内设机构由4个股室增至10个股室。

面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该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深入贯彻《安全生产法》为主线,加强依法监督,深化隐患排查治理,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有效预防和遏制了重特大事故发生。全县各类伤亡事故由2004年的52起、伤亡126人,下降为2019年的4起、伤亡6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全方位探索,安全生产工作屡获佳绩

重视安全工作,是历任巴东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共识。2004年初,县委、县政府审核下发了《安全生产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将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目标具体化;强化煤矿基础管理,制定《全县煤矿安全管理九条规定》并督促全县企业完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等“软件”建设,提升煤矿自身管理水平。同时,建立重大隐患明白卡制度及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启动安全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申办工作。

2005年至2006年,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上,实行“四级监管”模式,在全县重点工程施工进入高峰期,施工环境较为恶劣的情况下实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下降63.6%和61.5%;坚持从业人员安全知识技能培训,构筑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平台,完善安全生产终极防护网络,县人民政府专门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相继制定《巴东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巴东县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等19个专项预案。

2006年,县人民政府在煤矿瓦斯治理方面共投入资金180余万元,率先在全州建立煤矿瓦斯远程监控系统,有效预防煤矿领域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2007年,该县出台了乡镇、企业安全生产“双基”达标考核标准;5月,清太坪镇木竹坪村发生特大山体滑坡,由于事先编制了应急救援预案,相关部门组织得力、处置得当,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受到上级领导高度赞扬;全县煤矿整顿关闭经验和做法在全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现场会上作书面交流,两次在全省安监系统会议上作典型发言;2007年“8·5”特大突水突泥突石自然灾害事故发生后,县矿山救护队闻警出动,反应快速敏捷,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有效减少了事故造成的损失及次生灾害的发生。

2009年,该县在煤矿监管方面,为遏制年初事故频发苗头,率先在我州实行公职人员驻矿值守制度,落实1名公职安监员驻守1个企业,每月驻矿检查不少于13天,县、乡(镇)、企业法定代表人相互错开时段驻矿,全月无缝隙监管;在原瓦斯监控系统上又投资450余万元进行升级改造,开工建设瓦斯矿井均安装井上下瓦斯和煤炭产量监测监控系统,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卫星传输,达到声音、图像、数据三同步。

2012年,该县创新监管方式,村级实行7个制度和“一册两上墙”工作模式;乡镇落实12个制度、“6+X”台账管理模式。

2013年,该县首批确定信陵镇和野三关镇各申报一个省级安全社区和两个州级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组织12个乡镇成立安全知识文艺宣传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宣传各种安全生产技能;同时,成立安全生产监察执法大队,并筹资200万元配备相应设施。

2015年,在煤矿安全监管上采用政府购买服务,落实县级领导牵头包矿工作机制,县长、副县长共7名县级领导牵头包矿20家煤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