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09-04 13:55 的文章

新中国成立70年周口市商贸物流业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70年周口市商贸物流业发展综述

王羡荣展示粮票册

新中国成立70年周口市商贸物流业发展综述

凤凰台市场(资料图翻拍)

□记者 姬慧洋 文/图

千年周家渡口,一处三川水岸。悠悠沙颍河水缓缓流淌,默默见证着周口这座古老小城商贸物流行业的兴衰。

70年,沧海桑田,风雨兼程;70年,初心依旧,砥砺奋进。紧跟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周口商贸物流行业飞速发展,从计划经济的“一枝独秀”到市场经济的“百花齐放”,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有啥买啥”到“买啥有啥”,周口居民的消费体验悄然发生了改变;从“窗口购买”到“一键购遍全球”,电子商务实现了“万物互联”;从传统航运到“公铁水”多式联运,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周口特色的商贸物流业发展崛起之路,为全市经济加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8月26日,夕阳将沙颍河水映得火红一片。岸边87岁的老人任建业,望着波光粼粼的河面,仿佛看到了儿时的景象。1932年的周口,宁静祥和。任建业出生在山货街一个普通家庭。在他的记忆里,山货街是一个繁荣的街道,不少卖山货、铁制品的商人聚集于此。比起挨户看山货,任建业更喜欢去离家不远的河边玩耍。“那时候,每天傍晚,忙碌了一天的船民回到岸边,船上高高的桅杆笔直地站着,远远望去就像一片没有叶子的树林子,十分壮观。”任建业说。

1935年,周口人俗称老洋桥的沙颍河老桥建成。此后,喧闹的渡口日渐衰落,天南地北的商贾也因发生战争逐渐离开了周口,繁荣的商业顿时萧条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外出谋生的工商户纷纷回来重新营业。“1949年后,咱们周口的商业开始慢慢复苏,山货街、老街、果子街等街区也慢慢热闹起来。”任建业说。

《周口地方志》记载的史实印证了任建业的话。据载,1949年周口共有坐商行业15个、633户、1143人,资金206.44万元;行店业25个、442户、1792人,资金182.35万元;摊贩206户、206人,资金13.54万元。

一本珍藏的粮票册

在市民王羡荣家里,有一个“百宝箱”,箱子里放着他的宝贝。“这是1983年的粮票,这是布票,这是粮油票……”王羡荣经常会把自己珍藏的这些“票”拿出来看看。“这些都是时代的印记,见证了我们经历过的那段艰苦岁月。”王羡荣说。

今年85岁的王羡荣因为长期研究周口文史,是个“周口通”。在他的印象中,1949年我市成立了百货公司,主要经营布匹、钟表、搪瓷茶缸等生活用品,货源充足能够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从1953年开始,对粮食、棉花、油、麻、生猪、木材这些重要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每家发个粮本,凭本供应粮食。”王羡荣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是最难最苦的时候。当时整个社会物资匮乏,很多物品‘有价无市’,猪肉一年只供应两次,集中在春节和中秋节,每人限供250克。”

一间小屋、一个柜台、一个窗口,是当时百货门市部的真实写照,也是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所需的最简易、最便捷的商业形态。因为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和合作社商业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那时候,买布要去布匹门市部。因为每个人只分很少的布票,如果家里办喜事,得提前准备半年还做不了一件衣服呢。”王羡荣说。

1958年,在当时“大跃进”的形势下,个体工商户被全部取缔,一部分流入国营单位,一部分并入原有的合作店统一核算和管理。“那时候小商贩想出去自己卖东西,根本不可能,因为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被扣上‘投机倒把分子’的帽子。”王羡荣说。

一个远去的时代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要求全国实行市场开放,恢复发展个体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周口商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国有、集体和个体私营商业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格局,商业市场商品丰富、流通有序。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百货大楼、人民商场、凤凰台市场、荷花市场为代表的专业市场接连不断地拔地而起。

“凤凰台市场坐落在现在的五一文化广场西侧,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却承载了我们很多的记忆。”在市民黄伟的记忆里,凤凰台市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建筑风格,入口处是一座两层高的门楼,采用仿古式建筑风格,屋顶设有双层四角高高挑起的屋檐,明亮的琉璃瓦均匀摊开,太阳照射在上面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市场里主要经营古玩瓷器、厨具及服装等商品,是当时市民悠闲购物的重要场所。“逛完市场,吃碗王三饺子,再去王开照相馆照个相,别提多美了。后来,随着城市发展需要,凤凰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在我们老周口人的记忆里,它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