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8-08 07:01 的文章

半岛都市报相伴21载 通过新闻传递情谊

半岛记者 李春燕 华敬方

从半岛都市报出版的第一天起,我们便把文字视为生命。我们希望通过一条条鲜活的新闻,把美丽的青岛呈现到您的面前。

从半岛都市报出版的第一条消息开始,我们便把读者的需求放在首位。因为,我们知道,没有了读者,就没有了一切。

这些年来,我们一起成长,一起见证青岛发展的点滴,我们通过每一条新闻,传递温暖,传递情谊。

从小学到参加工作,半岛时刻伴随 

半岛都市报相伴21载 通过新闻传递情谊

金芊羽

金芊羽今年26岁,是即墨区第四中学的一名播音主持教师,她告诉记者,虽然她刚参加工作不到两年,但《半岛都市报》从小学、初中、高中、工作,陪伴了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能带给她不一样的收获。

金芊羽告诉记者,小学的时候,她就参与学校组织的爱心报纸义卖,在街头义卖半岛都市报,然后把钱捐给孤儿院。尽管寒风凛冽,很辛苦卖出一份也只能得到5毛钱。“但是每当我看到有的行人得知是义卖,慷慨拿出20元购买、同学们不惧严寒彼此鼓励的场景,觉得仍然是那个冬天最让我温暖的事情,也让我与《半岛都市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初中高中之后,读书,看报,成了她学习之余的乐趣。渐渐的,她成为了《半岛都市报》忠实的粉丝。《半岛都市报》针砭时弊的时事报道,五花八门的国际论坛,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热门话题和文娱活动深深地吸引着她。“由此便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半岛都市报》伴我成长,它如同神交已久的良师挚友。”

“上班以后,虽然地处乡镇,但回家的工作之余,捧上一杯热茶,铺开半岛都市报,便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渐渐地金芊羽发现,《半岛都市报》内容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为民排忧解难;敢于曝光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极大地发挥了舆论导向作用;助力于脱贫攻坚、政策法规宣传、天气出行、教育教学、公益事业、文明城市创办等等。逐个阅读后,使她开拓了视野,与时俱进,洞察社会现象,增长见识,思考人生,学习了不少写作技巧。

21年的陪伴,走,我们读报去

半岛都市报相伴21载 通过新闻传递情谊

邱雨秋

不知何时起,仿佛看书读报成为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半岛都市报》创刊那年,一位师友代理了即墨的发行任务,前三期根本没人购买和订阅(师友送我的一份,一直珍藏着)。不料,半年时间过后,报纸因为版面的丰富多彩,文字的犀利和精美,再加上可以随时接通的举报线索和热线求助电话,自邻里百家到街头巷尾,从家庭到单位,各行各业读《半岛都市报》成为一种时尚,于是,自己、家人和不少身边的朋友成为报纸的粉丝。

自己开始在报纸上投稿,提供新闻稿件成为通讯员,书写文学作品成为副刊作者,看到变成铅字的名字,内心真实激动。及到女儿逐渐长大,也开始在报上涂鸦文字了,又是一喜。年迈的父母,更是忠实读者,坚持订报,每天看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看就是将近20年,至今还保留着多期报纸留念。随着报刊业的发展,《半岛都市报》一直以它的独具特色走在行业的一线,在全国颇有名气。

即墨专卖报刊的书报亭和书报摊,甚至大小商铺门口都在零售《半岛都市报》。因为读报,不但结识了许多朋友,也通过报纸帮助到了身边的人。能为普通民众的平凡生活带来温暖和愉悦,大概就是报纸最成功的地方。由此,报纸才能走进民心,拥簇一批读者。

青春作伴好读书,书报本是一家人。在逝去的岁月里,报刊陪伴我们走过简陋而清贫的日子,途经大街小巷,到处是卖报的书亭和卖报人,“卖报,卖报,半岛都市报”,那熟悉的声音,很是亲切。就是出门旅游,也会购买一份当地当天的报纸留作纪念。

现今,虽然各类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及时知晓,但是存在的问题不少,信息来源和真实性鱼龙混杂,更不用说警示和教育意义了,报纸的真实性、亲切感、时光感、触摸感和油墨香,以及情怀陪伴和对眼睛的保护作用,是新媒体永远无法取代的。

我想,刚刚在即墨古城老县衙墙东小巷营业的那家名叫“晚来书香亭”的书亭,有必要建立一个免费的阅报点,应该会吸引不少喜爱《半岛都市报》的老少忠实读者吧。

走,我们读报去。

我与《半岛都市报》见证彼此成长

半岛都市报相伴21载 通过新闻传递情谊

孙琳

周六去看望爷爷奶奶,推开门,爷爷正坐在藤椅上看报,和记忆中儿时的场景一样,爷爷最大的爱好依然是读报,报不离手,新闻不离口依旧是他的习惯,多的好像只是鼻梁上的那副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