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8-07 23:20 的文章

成都温江:以专医之路谋公园城市产业大棋局

  如何助力成都建设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成都市温江区也在寻求更加“精明”的城市发展路径。

  如今,从南城到北林,“三医”种子已如蒲公英遇风,遍洒温江全域:这家聚焦大输液系统、这家专营高端医疗器械手术耗材、这家主攻血液透析,这是有20万只体量的法国小鼠库,这是配套的药物仓储物流企业……”

  从2015年,温江定下了“三医融合”、全域深耕大健康产业发展道路,到五年后再度鸟瞰成都温江,“专医”的科研企业、医疗机构和配套设施,已然疏密有致地构架出温江的整盘棋局。

  如今,健康产业的“骨”与公园城市建设的“肉”交织融合,温江正朝着更高层次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目标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预计再一个五年后,温江将初步建成“公园城市先行区”。

  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寻找发展的无限可能?困扰无数地方的问题,温江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五年“专医”:落一子而活全局

  大城市的中心城区,面积越小、发展空间越有限、产业遭遇资源瓶颈和转型阵痛的“节点”越靠前。

温江将健康产业的“骨”与公园城市的“肉”交织融合。张志强 摄

温江将健康产业的“骨”与公园城市的“肉”交织融合。张志强 摄

  坐落于成都上风上水方向的温江区,正是如此。一面是存量资源的低效使用,一面是潜在空间的相对局限。倒逼也好主动也罢,5年前,温江毅然剃掉旁枝侧叶,专注产业“芽点”的生长——集中有限空间资源,专注发展高能级的大健康产业。

  经济要“加密”,找准特色产业只是第一步;蓝图要变现实,关键则在产业功能区。

  起步之初,百裕制药、百利制药、海思科制药……一批本土孵化药企实际上已初具规模。但作为全国唯一以全域专注大健康产业的区县,要撑起整个产业棋局,温江的产业功能区,也经历了从招引破局到集群成势的蜕变。

  牵手全球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巨头——药明康德,即被视作温江大健康产业加速的起点。“落一子而活全局”,短短几年内,300多家三医行业领军企业和上下游协作企业,已悉数汇于这个成都唯一的全域大健康产业区。

  从研发、生产到物流运输,链条补齐,一座城就成了能自我运转的大机器。连续三年,温江的医药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持续保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长。但温江并不满足于此: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之后,温江打算再往前走一步,主动为产业链条“润滑”。

  通关和审批的便利化,就是生物医药企业最看重的“待润滑点”之一。

  生物医药的研发,涉及各类高风险试剂。即使是一线城市,通关后仍难以保障试剂管理的安全,通关速度踟蹰不前。

  成都博奥独立医学实验室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冬,就讲述了这样一个直观的例子。“有一次在北京做研发,我们从国外购买的化学试剂,从订货开始有效期为六个月。海运只用了一周,但报关耗时两个月。等到我们提货时试剂已经过期了”。

  “卡脖子”的问题如何解决,成为改革试点将是关键一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温江成功获批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成为四川6个地市州之外,唯一的区县改革先行区;此后,一个生物医药研发供应链服务平台,正迅速谋划成型,专门成立的专家组,将对产业需要的进口试剂评估和追溯,为通关和审批便利化提供基础。

  大健康产业的“待润滑点”,温江正逐一攻破。

  先手谋局:行一步已定十步

  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生物医药产业是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根据三年前的预计,四川2020年的医药产业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元。

温江:5年的“专医”发展路径。张志强 摄

温江:5年的“专医”发展路径。张志强 摄

  大趋势下找准自己的方向,温江一砖一瓦,专注地“加密”着“三医两养”的产业脉络。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健康产业推到了“风口”:

  3月初,位于温江的成都医学城内,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日产24000片的速度,加紧生产出国内首个新冠肺炎病毒芯片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