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出炉!深圳傲居榜首,南京成为新一线“最强”
“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自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论断后,据不完全统计,不到3年时间,37份高质量发展顶层规划次第出炉,涵盖了贸易、国家级新区等各个领域……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推动经济从“重视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就显得更为重要。
高质量发展成效如何“看得着摸得着”?哪些城市在高质量转型路上率先闯出一条新路?7月31日,21世纪经济研究院正式推出《2020年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通过综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六大维度、33项二级指标,对全国35个大中城市高质量发展成效进行测评。
测评结果显示,四大一线城市包揽高质量指数得分前四,组成第一梯队。其中,拿下综合、协调、绿色三项单项冠军的深圳,位居城市高质量发展榜首,得分为0.72,远高于其后的北上广。
南京成为新一线“最强”。在得分超过0.4的第二梯队中,共有南京、杭州、武汉、厦门、成都、宁波、长沙、西安、郑州、青岛、合肥11座城市入列。其中,南京成为新一线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得分最高的城市,为0.49;武汉、成都分列中、西部城市榜首,西安则超越郑州,位居榜单第12名。
另外,还有大连、重庆、天津等17座城市,高质量指数得分在0.3-0.4之间,组成了第三梯队。
综合绩效:深圳、广州领先,南京、武汉超越北京、上海
综合绩效得分,主要衡量当地宏观经济的综合发展状况。测算结果显示,深圳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营商环境便利度和宏观杠杆率上得分均为样本城市第一,广州则凭借着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宏观杠杆率的优势,紧随其后位列第二。
排在第三、第四位的南京和武汉,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由于从业人员数相对较少,这两个城市在全员劳动生产率上都有优势,同时产品质量合格率较高,显示出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但两座城市在营商环境方面均存在短板,这是其与深圳、广州的最大差距所在。
北京与上海,由于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所下滑,进而影响了其整体排名,分别排在第7位和第5位。
值得关注的是,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一项指标中,宁波、南昌、长春、合肥、郑州、武汉等城市得分均较高,显示出这些地区在工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上的良好成效。
创新:北京、深圳各领风骚,引领技术输出与产业落地
创新发展指数,衡量的是各地在创新产业、技术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情况。测算结果显示,北京、深圳创新指数得分最高,分别达到0.83和0.82,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虽然两座城市都是实力最强的创新之城,但其在创新资源禀赋、发展模式上有较大不同。
其中,深圳是创新产业和科学技术落地的聚集地。深圳不仅高新产业发展较快,带动相关的就业岗位较多。更重要的是,作为计划单列市和人口年龄结构最年轻的城市,深圳财政负担小,财政支出对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大,补贴力度高。
这些优势,让深圳在战略新兴产业/GDP、每千人研发人员数量和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上位列第一,但在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方面则不如北京,位列第二。不过,深圳近些年正在加紧追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当前每年有1/3的财政科研资金被用于基础研究,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而北京则是科学技术的重要输出地。作为全国科教中心,北京有着1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领域的优势全国领先。这使得北京在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上领先,同时产出了大量的发明专利和技术合同交易,三项指标均在样本城市中居首位。
尤其是技术合同交易额,北京是第二名上海的三倍以上。但从产业结构来看,由于大量央企总部的存在,北京的战略新兴行业占GDP比重相对较低,得分仅有0.535。另外,北京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约为10.13%,在样本城市中位列第三。
紧随其后的是南京、上海,创新指数得分分别为0.498和0.430。近年来,南京着重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该项指标仅次于深圳,拉动其整体排名上升。
位于第三梯队的,有广州、西安、杭州、武汉、厦门、天津和合肥等地,创新指数得分在0.3-0.4之间。
协调:深圳、上海、北京领跑,杭州凭文化软实力跻身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