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为何在这所学校“活”了
■职教奋进新时代 经验篇
湘绣、湘瓷、小郁竹艺、侗锦、花瑶挑花……这些都是湖南的优秀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20多年前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一度步履维艰,有些非遗项目甚至濒临消亡。
不过,因为一所职业院校的努力,这些非遗项目“活”了下来。这里所说的“活”,是指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得到了保护和传承,相应产品还走向了市场,大受欢迎。
这所学校就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保护传承与产业振兴一直是个难题,高职院校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也一直心有余而力不足,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是如何破解双重难题的?
如何让非遗后继有人——
改变传承模式,把非遗纳入教育体系
“非遗保护传承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责无旁贷。”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党委书记余克泉说,学校作为湖南唯一的工艺美术类高校,一直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使命,坚持“在保护传承中培养,在培养中保护传承”,不仅为非遗保护传承作出了贡献,更有力促进了非遗人才培养。
湘绣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随着当代社会的文化变迁,与许多传统工艺一样,湘绣也面临新的挑战。年轻人不愿从事刺绣,湘绣人才面临断层,再加上湘绣产品题材单一、设计跟不上现代审美理念等因素影响,湘绣产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为了使湘绣重新焕发生机,也为了让偏居一隅的学校闯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决定担负起湘绣保护传承的重任。
2006年,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开设湘绣专业,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手工艺大师、湘绣代表性传承人刘爱云担任专业带头人,建立刘爱云大师工作室。2011年,该校又与湘绣骨干企业共建湘绣艺术学院。
学校改变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教学模式,将湘绣人才培养融入现代高职教育,实施“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项目引入刘爱云大师工作室,按照产品生产流程和“低端产品—中端产品—高端产品”的产品层级,按学年分段,实施产品全流程分级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大师和教授同堂授课,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学生作品即产品。
经过10余年建设,湘绣专业培养了3000名高素质湘绣新传人。近3年,湘绣艺术学院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赛事获奖80余项。两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共评出“金牌绣女”20名,湖南工艺美院湘绣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占16名。毕业生中有4人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该校也因此荣获“中国刺绣行业培育新人奖”,湘绣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
“原来人才断层,青黄不接,不仅是我担心,整个行业都担心。现在好了,湘绣后继有人,人才济济。”67岁的湘绣技能大师赵蓓瑛高兴地说。
与湘绣专业一样,该校先后开设了湘瓷、首饰、雕刻等非遗相关专业。目前,该校有23个专业38个专业方向,形成了完整的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体系,在校学生达到8000余人。
“不可能所有的非遗都开设专业,有些非遗是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开设课程等方式来传承。”余克泉说,学校引进刘爱云、黄永平、刘宗凡、粟田梅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人,成立湘绣、湘瓷、益阳小郁竹艺、花瑶挑花、侗族织锦、民族服饰、木雕等非遗大师工作室和非遗产品设计研发中心10个,组建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非遗传承、产品研发等专门团队18个,覆盖了学校五大专业群。
非遗如何满足现代审美——
改变非遗传承形式,用改革提升生命力
传承人才培养问题解决了,但是另一个问题还需要解决:在当代,非遗为何没落了、生命力不强了?
“非遗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里,而应走进现代人生活中。”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校长陈鸿俊说,非遗一定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一定要生活在当代人的生活里,才会有生命力,可以说,创新是最好的保护与传承。
在湖南工艺美术职院,让传统与现代融合,不仅是简单的产品创新,更是提到了专业群建设与改革的高度。学校以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创新为着眼点,推进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
根据非遗人才应具备文化研究能力、技艺传承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传播推广能力等四种核心能力要求,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构建了“四能力三模块”课程体系,即非遗共享课程模块、非遗特色课程模块、非遗互选课程模块,“三模块”是“四能力”形成的载体,每一种关键能力形成都需要三模块课程共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