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原油定价基准 是否迎来新变革?
今年4月,WTI期货价格出现负值,是该期货上市以来的首次,其背后的解读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WTI交易背后反映出其定价代表性已经不能充分体现地区乃至全球市场的供需状况。
在这种大背景下,标普全球普氏能源资讯(S&P Global Platts)和阿格斯传媒(Argus Media)都推出了新的原油价格指数。标普全球普氏能源资讯推出“普氏美国海湾精选”,代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轻质低硫原油的价格,以反映在墨西哥湾沿岸油轮上交易的原油价格,虽然定价范畴不同,但足以看到该指数涵盖的范围可能更加广泛。
然而,价格指数的定价话语权不是一时一日能够形成的,市场需要过程积累和长期信用背书;全球投资者也需要一个相对认可的过程;参与者需要更理性、更多元化看待原油价格定价体系的变化,以更好洞察未来投资趋势。无独有偶,在国际上接连出现的原油期货交易大事件后,中国原油期货交易也频繁出手:中国石化成立朝阳公司打造大宗商品投资银行;几大油企有望联合出海采购原油,以形成合力解决中国市场的溢价问题……
国际原油现、期货市场如何发展与变革?本报将推出报道系列,从全球原油定价基准、能源转型适应性和国内原油定价体系融入国际定价体系等角度进行解读。今日推出第一期——全球原油定价基准是否迎来新变革?
标普全球普氏能源资讯(以下简称普氏)和阿格斯传媒(简称阿格斯)即将推出的新原油期货价格指数和西得克萨斯轻质中间基原油价格指数(WTI)、布伦特原油价格(Brent)指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是否会改变未来全球石油定价格局?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多位业界人士进行了采访,探寻全球原油期货市场发展大趋势。
新旧价格基准互补大于竞争
6月28日,当普氏和阿格斯两家机构同时发布新的原油定价基准时,分别在公告中宣称该定价基准反映了墨西哥湾沿岸原油在油轮上的交易价格,该价格将有可能打破北美地区旧的内陆定价体系。一时间,WTI是否会被替代的疑问见诸各大媒体。
但如果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我们或许会得出不同答案:
首先,要明确区分现货、期货,主要基准原油、主要价格评估机构以及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等几组概念。现货,顾名思义是指当下的原油交易价格;期货是对原油油价基于其金融属性的未来价值判断,是一种标准化的长期合约标的。以WTI所处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CME)为例,该交易所根据商品交易情况,将指数用于现货和长约定价,并根据运费等成本价进行升贴水。主要基准原油包括Brent、WTI、阿曼原油等,不同基准原油分属各自的商品交易所,定价方式主要通过实际商品交易完成的被称为场内交易。主要价格评估机构包括阿格斯、普氏、安迅思(ICIS)和瑞姆(RIM)等。主要作价方式是基于市场调研形成的,虽然基准用于现货和长约定价,但交易多为场外交易,作为原油交易的衍生品使用以对冲风险。
回到最初的分析,我们看到WTI被替代的问题可能原本就不成立。原油期货定价机制自上世纪80年代形成以来,不同机构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分工属性各异,交集却依然紧密。石油定价机制的历史体现了现货、期货价格的发展,全球定价体系中的主要价格基准和主要评估机构互为支撑、互相补充。
在实际原油贸易过程中,原油作为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商品,品质复杂,近900多个种类分布在不同的市场,仅依靠三种主要价格基准加升贴水的方式,很难形成具有市场公允性的价格。而主要价格基准和主要评估机构互为犄角的关系,很好地弥补了这一问题:一方面,现货和期货市场的场内交易是原油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价格评估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机构通过收集场内、外的原油交易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主要原油品种的价格指数(这些指数直接或间接与Brent、WTI或阿曼原油期货价格相关),成为大多数原油供应商供货合约的价格依据。普氏和阿格斯等报价机构通过对原油交易量相对较大的现货市场交易进行统计,并根据一定的公式评估现货价格,成为全球原油交易基准价格确定机制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对原油期货定价基准的重要补充。
可以说,自2015年美国放开原油出口禁令后,美国原油出口贸易发展迅速,WTI期货价格指数逐渐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参考价格需求。交易商们需要更为直接反映市场供需状况和仓储、沿海出口贸易的外向型指数作为补充。这正是普氏和阿格斯推出价格指数的契机和目的所在。
导向转型凸显地区价格体系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