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7-25 11:18 的文章

产业链集群化 河北钢铁业再整合

产业链集群化 河北钢铁业再整合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董瑞强 钢铁产业链的整合大潮仍在持续推进。7月13日,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处在其发布的《河北省钢铁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下称《计划》)中提出,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推进民营钢企跨区域兼并重组,着力组建1-2家世界级大型集团、3-5家较具国内影响力大型集团为支撑、8-10家新优专特型企业集团。

7月23日,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其实我们更多的考虑还是要进一步补短板,把钢铁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短板补上,稳步提高钢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壮大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品关联程度强的产业链集群,全面推动钢铁强省建设。”

与此前不同的是,钢铁大省河北此次明确了钢铁产业链集群化发展的战略要求,这意味着河北已从此前着眼于钢铁产业的整合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的集群化发展。其中明确了未来三年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包括组织机构集团化、主体装备大型化、产品结构高端化、空间布局合理化、生产过程绿色化、经营管理数字化等方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转型升级是其中一项重点内容。

“此次提出产业链集群化,其含义就大不一样了,这也意味着不仅说是考虑钢铁行业或企业,还要把钢铁上游原料供应以及下游需求都考虑在内,把产业链上下游衔接起来。相比此前,这次的内涵就要丰富的多了。”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整合背后

根据《计划》,河北设定的目标是,做强中游生产链,稳定上游供应链,延伸下游应用链,构建规模适度、装备先进、产品多元、布局合理、环保一流、管理高效的现代钢铁产业体系。

到2020年底,产量排名前10家钢企粗钢产量占比达到60%,力争到2022年底提高到65%,大型企业集团整合上下游链条能力明显增强。今年年底前,全部启动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铸造用生铁和特钢企业除外)、100吨以下转炉升级改造,退出0.25减量部分产能;2022年底前,力争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建成一批3000立方米、200吨及以上示范性高炉和转炉。

同时要推进城市钢厂向临港沿铁转移,重点建设曹妃甸、京唐港(乐亭)、丰南沿海工业区、渤海新区四大临港精品钢铁基地,以及迁安、武安两大产业集群。2020年石钢、河钢乐钢、太行3个退城搬迁项目建成投产,2021年河钢宣钢产能全部退出,2022年城市钢厂搬迁项目基本建成。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钢铁产业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经济和就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河北确实具备发展钢铁产业的工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这也是市场化的结果。尤其是这几年一大批颇具竞争力的钢企发展速度较快,无论是装备水平,还是环保、技术、管理以及企业效益水平等都有了较大提升。

不过,其所面临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李新创认为,河北钢铁产业最大挑战就是产能过大、分布过于集中,产量过高,唐山、邯郸、武安等地钢厂转型升级压力巨大。尤其是如何平衡经济与环保,更是当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

“所以河北提出钢铁产业链集群化应该也是综合多方面问题采取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在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各种阻力,但大趋势应该肯定。”他说。

河北邯郸市相关规划明确,要通过减量置换压减部分产能,以兼并重组促发展,力争到2020年,将邯郸市钢铁企业数量由17家整合为8家左右(独立铸造企业和全废钢电炉企业除外);到2025年,企业个数继续减少,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不过,钢铁产业集中度是不是越高越好,尚存质疑。

一位大型钢铁集团的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大型化和高集中度,可以更经济地配置资源,是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但这又受到市场、技术、资源、管理能力等诸多条件制约,并非越大越集中效果就越好。它还要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员工心理、企业文化等相匹配。

该负责人认为,靠大型钢厂扩大产能和关停中小企业或产能(难度很大、代价不小)已非可能提高产能集中度的最优路径,而兼并重组成为首选路径,是因为其看起来最为便捷、易见效。但实践证明,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了集中度的钢企,并未控制住产能产量扩张的步伐。

近年来,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国宝武成立后接连重组马钢、重钢,建龙集团先后重组山西海鑫等6家钢企,德龙集团以司法重整方式重组渤海钢铁,中信特钢重组青岛特钢,沙钢重组东北特钢,这些为跨地区、跨所有制“混改”起到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