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7-25 11:17 的文章

四大药企研发部门外迁 连云港医药产业艰难升级

本报记者 郭阳琛 颜世龙 连云港(601008,股吧)报道

“中国医药(600056,股吧)看江苏,江苏医药看连云港。”——此言不虚。

而之所以连云港言谈间有此底气,与恒瑞医药(600276,股吧)、正大天晴、康缘药业(600557,股吧)、豪森药业四大上市药企驻扎于此密不可分。

但当人们细看于此时却发现,连云港似乎也只有四大药企,那么,其他上下游企业呢?连云港是否已经对此知足?抑或是有难言之隐?

《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调研发现,作为三线城市的连云港,从行政能级到人才吸引、金融支持、交通建设等基础配套的天然瓶颈,使得其在长三角都市圈中处于劣势,无法完全承载四大药企进一步发展的“野心”,以至研发部门纷纷迁往上海、南京等核心城市。

而备受瞩目、希望能“虹吸”药企的“中华药港”产业园,历经扩容、更名建造已超10年,直到2019年下半年才开始“踩油门”。某种意义上,这既是连云港医药产业突破的路径,也是其探索医药产业集聚难题的缩影。

连云港的底气

连云港善于以小博大。在江苏省范围内,连云港医药产业以全省行业不足一成的企业数量,实现全省行业近两成的销售收入,贡献全省行业近三成的入库税收。

而连云港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是整个连云港市医药产业的核心,四大药企更是贡献了全区超过六成的规上工业产值。数据显示,2019年,开发区医药产业实现产值438.3亿元,增长16.6%,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4.6%;四大药企实现产值415.9亿元,增长16.2%,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的61.3%。

上世纪70年代起,连云港医药产业发展进入孕育初创期。1969年8月,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制药厂组建,1973年改名为连云港东风制药厂,成为正大天晴的基础;1970年,恒瑞的前身连云港制药厂成立;1975年,康缘药业的前身连云港中药厂落地;豪森制药起步相对较晚,于1995年7月成立。

“改革、创新。”回忆起四大药企的发展历程,恒瑞医药副总经理王洪森总结道。90年代左右,连云港市政府力推医药企业进行改制,推进企业民营化进程,增强企业活力。以恒瑞医药为例,改制之后,公司在研发和销售两端加大创新力度。

以前医药企业根本不要跑销售,都是坐在家里等医药站来对接。王洪森告诉记者,自1995年开始,恒瑞有了新药开始增加销售的主动性。“我们不仅去医药站推广,创新药也会自觉从学术上去推广,让一线医生了解新药怎么用,这种方式也促进我们新药的创新,慢慢地走出了国门。”

连云港医药产业的起步与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规划。豪森药业品牌管理经理钱飞表示,连云港这个“小地方”能够打响医药产业的品牌,不仅是四大药企相互竞争产生的良性氛围,还有早期政府对于整个产业的规划避免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比如,正大天晴专门发展肝病药,恒瑞医药发展肿瘤药,康缘药业发展中医药,而我们豪森药业则重点关注中枢神经,这些侧重点都成为四大药企各自的名片。”

产业集聚之困

“早期四大药企的土地需求我们基本都会满足,以至药企的厂区东一块西一块。前几年,我们就注意到开发区医药产业问题在于布局散、定位不够高、产业集聚效应需要进一步加强。”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王波说。

“连云港的医药产业集群是欠缺的。”王洪森表示,目前能够为四大药企配套服务的上下游企业以及中小研发型企业较少。“比如药企需要的瓶瓶罐罐等内外包材,现在还不得不去浙江等外地采购。如果产业链形成了,我们大企业有肉吃,中小企业自然也有口汤喝,这是互惠互利。”

王波和王洪森道出了连云港医药人的心声,也点出了当地医药产业发展至今的症结所在。为何连云港拥有四大药企,却迟迟未能在区域内形成较大规模的医药产业集聚呢?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一是医药产业即使是配套企业准入门槛也较高,并非普通小微企业便可入局;二是医药研发型企业发展资金成本高,至少需要“三个十”,即投入10亿元历经10年才有10%的成功率;三是本土高校和科研机构屈指可数,难以满足医药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四是连云港仅是普通地级市,从行政能级到人才吸引、金融支持、交通等基础配套,在长三角范围内均不占优势。

为此,早在2009年,连云港便计划打造“新医药产业园”。园区建设主体新海连集团副总经理吴哲告诉记者,新医药产业园2016年前后才建成,起初只做了一个展厅和孵化大楼,功能也以展示、招商、办公为主,入驻企业主营大多是医疗器材贸易,研发型企业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