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每一个学生铺就全面发展成才路
山东科技大学建校于1951年,是一所工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山东省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是山东省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共建高校。
有“江北最美校园”之誉的山东科技大学总占地面积3800余亩,固定资产总值30.1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96亿元。学校在青岛、泰安、济南三地办学,主校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前湾港路579号。
学校设有37个教学科研单位,1个独立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6个;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另有省市级重点学科19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级及青岛市实验室(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1个。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山东科技大学有9个学科进入B类。目前,学校有5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矿业工程学科入选山东省学科筑峰工程,工程学、数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高水平学科平台为学校内涵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3.6万余人,研究生9000余人。有教职工3100余人,其中教授297人。有两院院士4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别工程人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2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人员52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特聘专家及青年专家3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2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国家级别创新团队2个,山东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14个、人才引育计划创新团队11个。近年来,学校积极构筑人才高地,办学水平、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向更高水平迈进。
学校现有93个本科专业,有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8个,特色专业、综合改造试点专业8个,通过工程认证专业8个,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程10门,教学成果奖5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教学团队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品牌特色专业18个,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9个,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5个,一流课程32门,精品课程58门,教学成果奖95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新旧动能转换行业(专项)公共实训基地1个。
近5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别科研项目400余项,省部级项目8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55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00余项,成为全国同类高校中的佼佼者。学校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学校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在校外籍专家教师每年近百人。学校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在校生规模近2000人,有70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500余人,国际影响和国际声誉日益提升。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推进实践教学、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成为行业和区域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近两年来,学校本科生获省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励8000余项,授权专利1000余件。学校教师教学竞赛成绩(2012—2019年)位列全国第15名;在2015—2019年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12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2019》显示,学校位居全国科技创新高校排名第14名。学校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不断强化行业优势,厚植区域特色。深化与煤炭行业的交流合作,巩固在采矿、安全、地质、测绘等领域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增强对行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对接山东省和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服务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和青岛市“十五个攻势”,新增海洋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工科专业,学校近80%的学科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实现了紧密对接,在现代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生态环境等领域打造新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