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威海):“足不出校”培养Π型人才
哈工大(威海):“足不出校”培养Π型人才
回想起第一次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创新创业园的时候,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以下简称哈工大〈威海〉)计算机学院网络安全新工科专业本科生潘博文仍有几分激动,“这里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个“新世界”坐落在校园里,两栋创新创业大楼中目前入驻了20家企业。潘博文进入的威海天之卫网络空间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在天之卫近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学生们有自己的办公桌椅、专用的讨论室和会议室,可以在十几个工作小组、不同的研究方向间自由流转,手中做的是真正的产业化项目,十几位从事网络安全、软件工程、自动化控制等不同专业的教师兼任企业导师。
不久前,哈工大(威海)发布新工科Π型方案。“足不出校”就能在专业与行业间自由切换,是“Π”型人才培养的理想环境。
试水教师创业
山东是有名的制造业大省,支柱产业包括家电、工程机械与重卡、金属冶炼、化工等,前十大行业几乎全是制造业。然而,山东高校却偏向人文,工科高校数量有限。在山东省的发展中对高水平工科大学一度十分渴求。
一座城市想要打造一所知名高校,至少需要三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1985年,威海市引领风气之先,引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到当地建立校区。
作为一所老牌工科大学,校企合作的基础本就不差。尤其是在双创的驱动下,高校希望完成角色转换,由从前的校企合作、国家产业化项目中的“乙方”转变为独立的“甲方”或联合企业的“甲方”,由从前只卖技术,转变为实现关键技术研发的产品批量生产。
于是,2017年,哈工大(威海)诞生了创新创业园(以下简称双创园),并将教师创业与新工科人才培养相结合,成为国内最早实践该理念的高校之一。
想法很美好,但做起来却一点也不容易。
“教授牵头做企业,如果对市场前景没有正确的预估,觉得自己技术好,就急于实现技术转化、推向市场获得利润,长远发展并不乐观。”哈工大副校长、哈工大(威海)校长徐晓飞说。
要求双创园的教师们从“面向产业”到“投身产业”,一个人承担起校企双导师的角色——比起高校,他们更了解产业环境和人才需求;比起企业,他们更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这是纯粹的校内导师或企业导师难以做到的。”哈工大(威海)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王佰玲说。
那么,他们又是怎么破解这一难题的呢?
入口很重要
“入口很重要。”从最初参与筹划到后来担任双创园董事长,哈工大(威海)副校长张文丛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认识深刻。“由教授主打的企业入驻前要经过多轮评估,主要看中四个要素——技术竞争力、合作企业后期投资、企业经营团队、市场前景评估。”
要在双创园成立公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授产品成熟,有非常稳定的“买家”企业;一种是与企业“捆绑”,企业主打市场和生产,校方主要负责产品技术。
“所有进入双创园的公司,成熟一个才能进驻一个,条件不成熟不能成立公司,可以通过双创园的创新平台中试熟化高质量科技成果、形成产品,再组建公司。”双创园副总经理石景卉说。
张文丛告诉《中国科学报》,首先,要与合作企业一对一捆绑,且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公司发展的前两年是最艰难的时期,教师创业很多都“倒”在了前两年,这个阶段后续投资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教师又要搞经营,又要做学术,怎么做到二者兼顾?这是一个长期困扰教师创业的老问题。“教授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我们并不鼓励教授亲自做经营,而是采用引入经营团队的方式来弥补教授的‘短板’。”张文丛说。
在哈工大(威海)经常采用的两种模式是,教授本身就是董事长,由他负责出面雇佣一个经营团队来管理公司,或者教授作为企业技术负责人,合作企业建立经营团队。这区别于从前的“产业教授”,由教师亲力亲为跑市场。如今,入驻的20家企业中,有16家都是采取教授担任董事长或企业技术负责人的模式。
“在做企业的过程中,教师直接面向产品一线,对市场需求更了解,对行业最新技术把握更准确,能带领学生一起向产业前沿迈进。” 王佰玲的又一重身份是天之卫网络空间安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