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7-22 05:37 的文章

“酒肉”不再穿肠走 无中生有资源来

  乌兰察布“地上无草、地下无宝”,却紧紧抓住机遇,不断扩大区位交通优势,不断挖掘开放最大潜力,从劣势的“无”衍生出优势的“有”,再从“有”做出“大有”,把非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酒肉”不再穿肠走 无中生有资源来

京张高铁

  40多岁,中等个子,黝黑的脸膛,一身休闲装,地道的乌兰察布方言……初见贺刚,很难把他跟外贸公司大老板联系在一起。

  这几天,他特别忙,他的企业入驻乌兰察布B型保税物流园区,正忙着办理前期手续。贺刚是兴和县赛乌素镇赛乌素村人。他说:“18岁开始与父亲在村里开了个小油坊,1天能榨1000斤原料。小油坊2013年更名为贺氏粮油商贸有限公司,以生产油脂、杂粮为主,总占地面积45亩。2018年开始做外贸,从俄罗斯进口亚麻籽等原材料,公司每年的销售额从1000多万元增长到4000多万元,还在俄罗斯打造了30万亩的种植基地。今年签约入驻保税物流园区,建厂面积215亩。 ”

  贺刚从一个村里小伙子变成了外贸公司大老板。他的蜕变历程,也是他所在的乌兰察布市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引发蜕变的一个缩影。

  曾经的乌兰察布,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然而,当岁月更迭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市90%的土地风蚀沙化,214万农业人口中,有66万人得不到温饱“。种一坡,拉一车,收一笸箩,煮一锅”,成为当时这里广大农村牧区现实生活的逼真写照。全市11个旗县市区中,8个国贫旗县、2个区贫市县,成了自治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地上无草、地下无宝”的乌兰察布,最大的资源优势是区位交通优越,这里是自治区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城市。如何把这种非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一直是当地领导班子苦苦探索并要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呼包鄂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让乌兰察布市的区位交通优势充分显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内蒙古打造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自治区党委明确提出“把乌兰察布市打造成自治区开发开放新高地”,赋予了乌兰察布市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自治区发展布局中的新定位、新使命。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蒙晋冀毗邻地区乌兰察布——张家口——大同开展区域合作”,自治区也作出了“推动呼包鄂及乌兰察布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这些重大决策,让乌兰察布市正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深化区域合作的重要门户和桥梁。

  乌兰察布市委书记费东斌说“:可以说,对外开放是中央、自治区为乌兰察布量身定做的‘路线图’,是我市高质量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短短几年,该市从内陆腹地城市蜕变为我国向北开放的最前沿。2019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5亿美元大关,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02.7%,增幅位列自治区第一,人均外贸进出口额位列自治区第六;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83.3%,人均实际利用外资位列自治区第四。

  打通立体国际通道,无中生有,让“物”流起来

  无中生有,蕴意明朗。从劣势的“无”衍生出优势的“有”,再从“有”做出“大有”。从“大无”到“大有”,这里经历了怎样的质变呢?我们先从物流园区看起。

  在集宁区的东北角,有一个七苏木村,集二线起点就在这里。

  在乌兰察布市相继被国家确定为“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载体城市”之后,乌兰察布中欧班列产业园、B型保税物流园区就建在这里,中欧班列起程、回列都在这里。

  自2016年中欧班列首次运行到今年7月14日,从乌兰察布市开行的中欧班列线路已增至中欧方向5条、中亚方向2条共7条,累计开行包括去程、返程的中欧班列313列,占全区开行量的30%以上,年均增长40%;运送货物202223吨,货物总价值70374万美元。2019年全年开行中欧班列112列,其中返程22列,实现矿产资源进口和整装汽车、电商专柜出口零的突破。今年截止到目前已开行49列。

  在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东南角,有个占地800多亩的庞大的物流园区。这里,建好了各类仓储库、国际商品展示交易楼、电商中心、物流信息调度大厅、集货装卸场地以及上百辆的各类运输车辆、上百个货运集装箱,这是乌兰察布市打造的“三乌”陆路国际物流运输通道的一个站点——北方陆港国际物流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