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份调研报告建言“双城记”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重庆今年认真谋划推进的重点工作,更是市政协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重点。如何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努力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践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根据市委总体工作安排,7月8日、9日召开的市政协五届十四次常委会议聚焦“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展重点协商。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市政协通过组织广泛调研、网络议政等多种方式做了大量协商准备工作。183名政协委员及界别群众报送了141条社情民意;各专委会,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有关人民团体,各区县政协共64家单位及部分市政协常委提交了调研报告127篇,为历次市政协常委会会议之最。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本次常委会议还首次采取了分组协商视频联动和大会协商视频发言形式,把协商议政的触角拓展延伸到基层,实现了会场内外联动,协商有声有色。
两天时间里,委员们热情参与,也将丰富的调研成果带到了协商会现场。大家认为,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发展的关心厚爱,我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起步扎实、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大家表示,将强化责任担当,找准履职切入点,为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聚合力、添助力。
搭平台
构建高效率治理体系
成渝地区山水相连、地缘相亲、民俗相同、文化相融,推动两地要素流动具有良好的人文基础、地缘基础、产业基础和合作基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两地合作发展在现实中也存在一定壁垒。
民建重庆市委会副主委、九龙坡区政协副主席任红委员认为,行政壁垒、行业壁垒削弱了成渝两地民间资本的合作交流。“重庆直辖后,两地间行政壁垒一定程度上导致经济密切联系削弱。两地在地方资源的竞争和对国家政策扶持倾向的竞争等方面都较为激烈,地域间的企业合作和产业互补日趋弱化。”
任红认为,这使得两地民间经济合作的层次较低、辐射面较窄、规模较小。
与此同时,万州区政协副主席徐素环委员也认为,成渝地区在自然资源、发展基础、经济区位、发展阶段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一定意义上,存在互相竞争的问题。
竞争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无可厚非,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地跨地区产业合作和要素自由流动。如何消除壁垒,委员们纷纷建言。
徐素环建议,中央成立统筹协调机构,对“双城”差异化定位,破除“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的瓶颈,构建高效率治理体系,促进“双城”要素联动牵引流动。同时,通过搭建平台,如共建“西部科学城”,联合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促进“双城”要素向心集聚流动。
任红提出,可通过建立多层次协调发展机制,强化民营企业的交流合作。例如建立经济区协调发展机制,通过产业分工与互补、合作与竞争来深化各城市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形成错位布局、优势互补的产业空间格局,打破行政体制障碍“玻璃门槛”。
令人欣喜的是,壁垒正在打破,门槛正在消除。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半年来,川渝两省市高位推动,密切配合,共同谋划,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破题起势。
在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方面,目前在两省市层面,已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联合办公室、专项工作组四级合作机制。5月1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重庆)进入实体运行,两地互派工作人员正式到岗到位,建立起常态化工作机制共推合作有序开展。两地互动往来也日渐密切,今年以来,重庆和四川有关方面签订合作协议达146份。其中,市级部门签订85份,区县党委政府部门签订协议61份。特别是毗邻地区之间交往频繁,共谋发展、合作共赢热点不断、亮点纷呈。
畅互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