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老酒,品的都是故事丨《华夏酒报》/中国酒
陈年老酒,通常是指20世纪50、60年代到90年代初生产,整瓶存放、流传至今的白酒。收藏级陈年老酒的度数建议以50度以上为好,低于50度的老酒由于口感不够出色,收藏价值不大。
说起白酒,生活中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父辈们聚会喝白酒。当时觉得父亲、叔叔们把握酒杯一饮而尽的样子特别有趣,自己充满好奇心的抿一小口,都会被白酒辣得咳嗽呛喉。那个时候,笔者就在想,长大以后也要和老朋友如同父辈们一样,大口喝酒,大碗吃肉,是何等的快意人生!
今天,让我们从遥远的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在时间的长河中顺流而下,直到抵达最后一次评酒会(第五次全国评酒会)结束后的90年代,不仅仅回忆人生和品味老酒,还要在岁月磨砺的边角拾掇起心里面最珍贵的记忆。
60年代,白酒凭票供应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最让笔者父母难忘的就是包括粮票、布票、油票、糖票和酒票等各类计划物资票据。比如粮票,当时是使用粮票置换食物和生活用品,其一直扮演着调节社会供需的杠杆角色。
当时全家人过年需要攒够相当量的副食票、糖票和酒票,然后拿到粮店去兑换成食品、白糖和白酒。那个年代因国家粮食物资缺乏,酒水供不应求,所以酒是需用酒票供应的。当时不仅要排好长的队,还要担心没有兑换到东西怎么办。
当时也没有品牌的概念,绝大部分兑换单位都是标注着“土酒供应:壹市两”、“酒票:贰两”等。当然,也有标注“土酒供应:壹市斤”或者“壹斤”的,那时凭此票兑换购买可是土豪级别了。
后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进入了市场经济,酒票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淡出百姓的生活。岁月荏苒,多数酒票也随之消失,有的已如同珍贵邮票一般一票难求。一瓶老酒是岁月的印迹,而一张老酒票,则是老酒历史意义的身份证明。
70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也完成了历史巨变,逐渐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笔者是1979年出生的,属于70末80初生人,对70年代到80年代的痕迹记忆最深的还是家里的那些宣传画和老物件。比如,当时记忆深刻的便有“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铁人王进喜”等等。老物件除了“红灯牌”收音机、“韶峰牌”电视机、“凤凰牌”缝纫机、“永久牌”自行车,还有街上偶尔见到的“红旗牌”小轿车等。
70年代的白酒给笔者的印象基本都是啤酒盖、炮弹瓶、光瓶酒,盖子上还有一层红的、黄的或透明的塑料封膜,高档一点的会在光瓶酒外包裹上一层棉纸,又或者配上一个简单的双层纸盒,里面是我们称之为“瓦楞纸”的内包装。
70年代的白酒酒标通常分为正标和颈标,颈标上标注着白酒品牌和商标,正标上有的标注着度数(一般是60度、55度),有的没有。很多白酒都很“直白”,名称就是“白酒”,或者“××白酒”。比如湖南常见的有“湘白酒”、“常白酒”、“粮白酒”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70年代白酒酒标上一般不会标注酒厂的名称,基本都是标注“各地区副食品公司经销”的字样。比如当年的湖南省各地州市,基本都是标注着“岳阳地区付食品公司经销”、“湖南郴州市副食品公司经销”等等。注意“付”和“副”字都会同步使用,酒标的图案一般都是帆船、江河、大桥、工厂等,少部分也有名胜风景等。
80年代,改革开放
1985年,笔者6岁,少时记忆中家里最显摆的车辆和电器,就是永久牌或凤凰牌自行车和韶山牌黑白电视机,在父辈回忆和儿时印象中的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那个激情岁月的老酒却还在持续发酵和慢慢成熟。
80年代基本都是笔者的童年时代,也是一个电视节目视觉爆炸的时代,除了一年一度的“春晚”,记忆深刻的有《聪明的一休》、《圣斗士星矢》、《西游记》、《霍元甲》等令人难忘的电视节目和动画片。
在吃的方面,还记得很多不可思议的小吃,特别便宜但又让人垂涎欲滴。比如,麦乳精、棉花糖、果丹皮、酸梅粉、老冰棍等,甚至连驱虫药“宝塔片”都是零食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