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大安区: 全力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和劳动者返岗就业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4日电 (吴平华 王益)2020年,大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直面挑战,迎难而上,深入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全力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和劳动者返岗就业。
现场传授技艺。王益 摄
全力战疫,便民惠企。区人社局利用就业信息系统、大数据平台,精准摸排返乡民工底数,全覆盖摸排返乡农民工6.5万人,动态监测市外(武汉)返乡农民工,为全区疫情防控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数据信息。同时成立农民工外出务工服务工作专班,扎实实施务工返岗“春风行动”,为70420名转移市外就业返岗农民工提供行前免费健康服务。组织5700余名农民工乘坐返岗专车专列,累计引导10.94万余名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迅速落实中小微企业免除养老、失业、工伤三项保险单位缴纳部分费用等各项援企稳岗政策,向161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95.78万元,帮助企业降费减负3260.67万元,预计全年可为企业减负8000余万元。如:四川威鹏电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全年可减负约194万元,自贡盐味源食品有限公司全年可减负约61.34万元,极大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企业信心。
多措拓源,稳岗提能。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打通就业返岗“堵点”;依托昆明、成都等驻外农民工服务工作站、异地商会开展线上送岗位招聘活动,与浙江省义乌市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实现“线上招聘不停歇、就业服务不打烊”。目前,共组织线上线下就业招聘活动38场次,提供市内外就业岗位20000余个。构建“县级领导+区级部门+镇街”三级联动服务体系,组建176支就业促进小分队,进园区、厂区帮助企业解决用工招聘、小额贷款、稳岗补贴等问题,做大就业“容纳器”。发放创业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735万元。建立“用工+培训项目+就业意愿”三单对接机制,在全市率先推行“以工代训”,邀请行业“老师傅”和专家现场小班培训,并按照不超过1200元/人的标准发放培训补贴,充实群众就业“技能包”。截至目前,开展线上线下就业培训1046人次,其中开展中式烹饪、中式面点等特色就业培训258人次。
通过夜校培训大家。王益 摄
转变作风,送岗入户。区人社局开展“百名就业服务专员下基层行动”,137名就业服务专员深入镇街、村社区收集返乡人员就业意愿和培训意愿,通过网络招聘、上门送岗等方式,为有就业意愿劳动者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截至目前,印发各类政策宣传册20000份,累计提供本市就业岗位9000余个,达成就业意愿1215人,促进895人就近就业。推行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专员制,会同经信、商务、农业农村等部门建立服务企业工作组,对重点企业建立24小时用工服务机制,制定“一企一策”服务方案,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用工困难。在抗疫物资紧缺时期,迅速为济生医用器材公司协调解决用工难题,仅用1天时间就为其招聘熟悉缝纫专业工人10名,及时缓解了企业口罩生产的用工压力。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作用,积极对上争取,对内挖潜,累计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476个、农村公益性岗位953个,开发防疫消杀、点位监测等疫情期间临时性公益性岗位1000个,安置劳动者就业2300余人次,有效保障了就业困难人员和因疫情无法返岗人员就业。
就业扶贫,促农增收。加强与省外用工企业对接,重点掌握广东、浙江、云南、重庆、江苏、福建等重要劳务输入地用工需求,实现6412名贫困劳动者外出务工增收。打通用工壁垒,就近就业一批。加大本地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用工对接,组织召开扶贫招聘会35场次,鼓励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为贫困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吸纳贫困劳动者就近就业178人。成功将立华牧业有限公司从就业扶贫车间升级为就业扶贫基地,兑现奖励资金5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一批。大力开发护林防火、公路保洁、机关后勤等公益性岗位,帮助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2020年全区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953个,新解决345户临界状态贫困户家庭人员就业问题,实现有就业意愿贫困劳动者未就业人员动态“清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