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7-14 11:11 的文章

绘制有特色有抓手的区域蓝图

“十四五”期间,如何推动区域教育高速持续发展,是各地制定教育规划和各项教育政策应当考虑的核心议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以制定“十四五”教育规划为契机,以“提升治理效能、优化资源供给、坚持‘五育’并举、打造教师队伍”为核心,制定区域教育目标,明确施策路径,推动本地教育朝着既定方向发展。

——编者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在国家及各行业“十四五”规划加紧研究制定之际,明确区域教育事业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对于提升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而言,“十四五”期间区域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应坚定不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部署,突出区域特色,明确实施路径,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家庭和孩子。本文根据全国教育大会会议内容,结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及部分地区“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方案的经验,从操作层面提出区域“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的若干要点:

    强化共享共治

    提升区域教育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十四五”期间,区域教育治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共建共享共治,发挥新技术优势,全面提升教育治理效能,以人才支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必须完善和加强党对推进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体制机制,确保区域教育优先发展,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确保公共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强化政府责任,将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完善问责机制,提高督导权威性实效性,为区域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强化部门间的共享共治。教育部门要加强与财政、人事、编办、社保、土地管理、发改委、公安等多部门的沟通协调,打通信息壁垒,建立学龄人口、教师等信息共建共享平台,健全数据资源跨单位、跨部门共建共享机制,理顺部门间的权责关系,积极争取多方支持,确保教育资源的充足供给。

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与赋能作用,推进教育精准施策。教育部门要积极主动适应智能化时代发展,提高大数据意识,改进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深入分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短板和重点难点,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区域教育治理的科学化和精准化,全面提升区域教育治理效能。

    坚持“五育”并举

    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着手用切实可行的方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遵循教育规律,强化育人理念。树立“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的教育质量观念,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功利化倾向,突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对接国家人才培养与发展战略。

突出德育实效,深化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发展。优化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为重点的德育内容体系,积极探索大中小共建共享的思政课教育新模式,使各类课程与德育课、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梯次推进、系统衔接、深度融合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教育体系。

深化“五育”融合,推进学生综合素养培育。完善全学科育人体系,推进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协同发展;打造优质体育艺术课程,丰富体育艺术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大中小劳动教育一体化体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各类心理健康宣传普及活动,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

统筹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格局。统筹整合和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贯穿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完善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新时代校内外育人共同体。

    优化资源供给

    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发展将进入关键转折期,人口与教育资源供给的紧张关系仍是一个重要问题。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是回应政府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