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重中之重”——稳企业保就业深度调研②
今年就业形势复杂严峻,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一些大学陆续举行了毕业典礼,与往年相比,有更多穿上毕业服的大学生还在为找工作不断奔波。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共计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本就压力陡增,又突遭新冠肺炎疫情。今年,大学生就业呈现哪些新变化?面对多重挑战,高校及高校毕业生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
全面看待大学生就业压力
受疫情影响,一季度不少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市场需求下降等困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人才需求。与往年相比,企业“春招”计划有所减少,出现了有岗不聘、延期招聘等现象,一些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出现同比下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全面看待。
虽然拿到了一家物业公司的录用通知书,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2020届毕业生彭小芹仍选择参加将于7月19日举行的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她要等成绩公布后,再决定是“二战”还是工作。不仅是彭小芹,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148名应届毕业生中,有30余人在准备考公考编(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录),占比约20%。据几位高校就业工作负责人估算,虽然整体考公考编率达不到这么高,但这一群体在高校毕业生中占到不少比例。
除了考公考编时间推迟,一些企业要求与学生线下见面后再签约,也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新华医疗招聘经理曹洪洲告诉记者,线上招聘更多是无奈之举,虽然企业可以通过视频面试与学生达成意向,但许多信息还要线下确认,因此学生要到岗实习一段时间再签约。“最近北京疫情出现反弹,好几个与北京企业达成就业意向的学生无法到岗实习,也没法与企业签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节奏。”山东农业大学学工处副处长冯国营也注意到类似问题。
“以往大家会对工作进行挑拣,今年我们向同学们讲清就业形势,鼓励大家‘先就业再择业’。”在采访过程中,多位高校就业工作负责人不约而同谈到,“就业难”背后更多是一种“选择难”,新就业情况要求大家要有新就业心态。
今年2月底,得知考研失利后,山东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届毕业生孙祎才开始参加网络招聘活动。孙祎先瞄准专业对口工作投递简历,却几次遭到拒绝,随后她调整就业方向,凭借当过家教老师的优势,于6月初先后拿到成都一家培训机构和南昌一家职业院校的录用通知书。她说,自己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合适工作,得益于积极调整心态,合理下调对工作岗位的期望值。
同样,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旅游学院开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空中乘务、学前教育4个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行业受疫情冲击较大,但学院毕业生就业受影响不大。“我们一方面引导学生珍惜现有工作机会,一方面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能只想着对口工作,只要有比较心仪岗位,可以先‘跨界’就业。”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旅游学院就业联络员山淼说。
求职招人“两难”局面更明显
稳企业与保就业从来都是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但当前出现一个悖论——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随着疫情在国内得到控制,企业对人才需求逐渐回升。“按照用人规律,大部分企业每年都要进行人员优化,主要是招聘应届毕业生。如果没有受到强烈冲击,企业应该会按照原计划进行人员招录。”山东万豪生态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董小娟告诉记者,企业复工复产后,马上开始应届毕业生“春招”工作,但到目前,30人的招聘指标仍未完成。
实际上,民营企业一直是应届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据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2014年到2019年,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比例从50%上升到53%,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比例从65%上升到68%。但今年疫情发生后,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就业“求稳”心态上升。据求职招聘平台“猎聘”发布的《2020应届毕业生春招求职报告》,在影响毕业生选择工作最关键的因素中,“稳定”因素从去年的第五名跃升至第二名,许多毕业生想瞄准国企、外企一步到位,或参加考公考编,到中小企业就职意向下降。在这种背景下,求职招人“两难”局面更明显。
王迪是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2020届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受生产制造型企业欢迎,他于去年底就拿到了中国重汽、豪迈集团以及三四个中型制造企业的录用通知书。经过反复比较,他最终选择去中国重汽工作,因为“薪资高、工作稳定”。而他的同班同学也主要选择海信、海尔、歌尔、豪迈等国有企业或大型民企,到中小企业就职的人少之又少。 对于这种情况,董小娟也深有感触:“有几个学生拿到了我们公司的录用通知书,但感觉农资企业工作环境艰苦,最终放弃了工作,而选择考研‘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