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贸促会联合专业智库调研湘潭市外贸企业现状
市贸促会联合专业智库调研湘潭市外贸企业现状——
摸情况 找问题 谋出路 稳外贸
湘潭在线7月13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武慧 通讯员 罗敏)新冠疫情影响下,湘潭市外贸企业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不少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和挑战。湘潭市外贸企业整体情况到底怎么样?怎样才能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影响,稳步推进湘潭市外贸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这些问题,今年4-5月份,市贸促会(湘潭国际商会)与湖南创新发展研究院(湖南省专业特色智库)联合,对全市外贸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
这次调研的企业是各县(市)区、园区拥有出口贸易经营权的企业共92家,基本覆盖了全市所有行政辖区,以市贸促会会员企业为主。其中,2019年实现外贸业绩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41家,有35家企业进入全市外贸额度50强,能较好地代表湘潭市外贸企业的总体状况。
从调研情况看,湘潭市外贸企业超过六成为100人及以下规模中小企业;超过八成为民营企业;近五成是纯生产型外贸企业;近九成企业从事一般贸易;营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六成,出口产品涉及化工、机械设备和医疗器械等行业,主要进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和周边国家。
疫情发生后,92家调研企业中,有73家企业没有新增订单、订单严重减少,占比达到了79.35%;27%的进口业务企业订单也大量减少。初步统计,2020年1-3月,59家企业出口额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67.5%,有进口实绩的20家企业中有11家企业进口额下降,平均下降幅度达到了20.6%。
调查发现,市场需求萎缩、货运受阻通关困难、疫情导致的国际贸易摩擦、原材料上涨、复工复产困难等,影响了湘潭市的进出口业务。这些因素也同样带来了订单撤销或拒收货物、运输及汇率、国家经贸摩擦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控制和压缩经营成本、开拓境外电商业务、外销转内销、技术创新、调整生产线、转移进出口地等措施来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同时通过严把合同关、进行资信调查、购买保险等方式应对外贸风险。
应对风险赢未来
尽管疫情带来的影响客观存在,但企业自身市场开拓能力、外贸风险应对和法律准备、相关政策运用及人才储备等方面先天不足,仍是湘潭市外贸企业应对风险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湘潭市对外贸易伙伴已经扩大到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但普遍覆盖深度不够,市场占有率不高,市场开拓受限。一方面是产品技术含量不足,国际竞争力不强;二是国际市场准入受限;三是出口转内销难度大。在商事法律方面,大部分企业面对外贸业务争议时,不太偏好通过专业的法律手段维权,且涉外纠纷救济渠道不畅通;企业风险意识也相对淡薄,半数以上调研企业对商事法律服务不了解甚至从未涉及,防范举措被动,都增加了外贸业务的履约风险。
在外贸企业主体上,“小富即安”是部分外贸企业经营者满足的状态,外贸企业产业聚集意识不强,没有形成有明显出口带动效应的产业链发展态势;企业开展跨境电商和线上展会存在障碍,外贸新业态发展乏力。在扶持外贸发展政策上,针对受疫情影响冲击大的小微型企业的相关政策较少,政策落实和整合力度还有待加强。另外专业人才的缺乏和流失,制约了湘潭市外贸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留住青山,才能赢得未来。面对湘潭市外贸的先天不足,调研组提出了6条促进湘潭市外贸企业稳定发展的应对措施: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将中央、省、市出台的经济政策落实到位,激发内生动力;发挥湘潭市产业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优化外贸产业链,支持外贸企业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完善涉外政务服务,优化企业营商环境;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贸促机构和商协会作用,助力外贸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