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新时代思政课程“供应链”
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现代供应链”的概念,这标志着现代供应链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供应链也可以叫供需链,是20世纪80年代许多专家对企业管理研究的最新产物。所谓供应链,就是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为了将产品和服务交付给最终用户,由上游和下游企业构建的网链结构,其本质特征是优化、整合与共赢。供应链思维就是通过整合、共享、创新、协同,建设共融共生的供应链商业生态。这种思维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流程的优化、资源的整合、组织的协同和价值的提升。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各级各类学校要树立供应链思维,从流程优化、资源整合、组织协同和价值提升四个维度去创新,努力将思政课办成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和铸魂育人的第一课堂。
流程优化打造课程链条
大中小学各门思政课程宛如颗颗珍珠般散落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之中,只有形成链条才能聚集合力、创造伟力。“重要保障”和“重要工程”就凸显了构建“思政课程链条”的意义和价值。供应链思想就突出一体化理念,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强化“链”的思维,与供应链思想深度融合,就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建链、延链、补链、增链,从而组链进而达到强链的目的,着力打造其创新链、价值链。这样转换思维范式去仰视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程、正视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问题、远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一种办好思政课的新思路。
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刻理解“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在“统筹推进”上做好文章,在“一体化”上下大力气,在“怎么建设”上多出实招;要重点聚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谋划“有效衔接、流程优化”,着力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供应链体系。一个供应链体系,从纵向讲,涉及产品的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物流、批发零售到消费者手中;从横向讲,涉及信息、资金、标准、技术、人力资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等。同样,大中小学思政课供应链体系从纵向上来说有两条链,一条是按照培养时间的学段链即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另一条是实施单位链即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到各级各类学校再到思政课教学具体组织单位。从横向来说也有两条链,一条是课程教材、培养目标、知识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内容链,另一条是实施主体链即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政课教师。
通过“两纵两横”建链组链,从而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在这条供应链的打造上,要充分考虑大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需求,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分学段、分年级地予以落实,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从而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流程优化。
资源整合实现无缝对接
立德树人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必须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各级各类学校要着力整合各种资源,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之中。资源整合是优化配置的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供应链思想就突出整合理念,链上的核心企业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创造出新的资源。企业用供应链的思维进行整合,打造共享经济体,实现整个社会、国家资源的集约化、高效化,进而保证质量、控制成本、提升社会效益。
首先,学校要加强课堂主渠道建设,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肩负起育人职责,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强化育人内容供给,实现“全课程”育人、“全教职员工”育人。其次,学校应该整章建制,调动校内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所有部门及教职员工参与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管理服务、网络空间、毕业就业等,做好科研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等,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学习生活、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育人。再其次,要聚焦整合社会资源服务学校育人,引入社会资金、场馆、师资等来拓展学校育人的空间、平台、载体、手段,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实现“全方位”育人。还要整合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优秀校友、英模人物、家庭等资源共同协助,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不断加强校际合作、区域协作,实现“多方并举”的育人目标。
组织协同办好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