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5-27 03:08 的文章

这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你了解吗?

  5月22日,作为今年全国两会重要内容,酝酿多年的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这将是我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民法典的编纂难度有多大?命名有何深意?民法典草案看点有哪些?还有哪些民事法律关系没有被涵盖?思客为你一一揭晓!

五年修一典,编纂难度有多大?

  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草案,由民法总则与各分编草案“合体”而来,包括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及附则,共1260个条文,覆盖人民生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这样一部法典,编纂难度可想而知。

这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你了解吗?

  从1954年首次起草民法典算起,中国的民法典编纂之路已经走了整整66年。

  我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4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际成果。1979年民法制定第三次启动,但由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

  因此,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确定先制定民事单行法。2003年以来,由民法通则与作为民事单行法的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及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司法解释,共同构成我国现行的民法体系。

  这些民法规范虽然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日益活跃的民事活动对民事法律规范的更高要求。于是,民法典的编纂被提上日程。

2015年3月,民法典编纂正式启动。

2016年6月,民法总则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标志着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式进入立法程序。

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民法总则,于当年10月1号正式实施。

2018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

2019年12月,“完整版”民法典草案全文公布。

2020年5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经过数十年酝酿、五年编纂,民法典终于走到了正式出台前的最后一步。民法典出台后,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将被替代。

从“法”到“典”,民法典定名的重要性?▲这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真的来了!视频来源:南方日报

  我国民法典编纂完成实施时起,我们就进入了民法典时代。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宪忠提到,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以“法典”命名法律,这还是第一次,甚至从它严密的立法逻辑和体系的角度看,有可能也是唯一的一次。

  其他法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其他各种法律,都没有这样的命名。法典和法的命名,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是其区别显著,值得探讨。

  能够被命名为法典的法律,大体上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该立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是该立法体系庞大,法律制度规模大,法律条文在当时的社会肯定是最多的;

◾三是立法者要突出该法的体系性,强调立法的逻辑和规律。

  我国民法典就是因为符合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才被定名为“法典”。

民法典草案有哪些看点?

这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你了解吗?

一个人受保护的起始点前移到了胎儿时期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民法典草案在总则编“自然人”章节中,加入新规,将一个人受保护的起始点前移到了胎儿时期。

  不仅如此,草案还在人格权编明确:“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这不仅为近些年热点的基因编辑等划出红线,也为一个生命从最开始提供法律保障。

加强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

  民法典草案在人格权编中专门对隐私权保护作了更加严密的保护。比如,它首次明确“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