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5-12 14:40 的文章

中国战疫观察:守护生命

近日,一则题为《一定让他活》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视频刷爆网络。视频中,在用了25天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支持、上了50天呼吸机、救治67天之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终于将35岁的小伟(化名)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1月26日,小伟突发高烧39℃。2月1日,高烧不退的他病情加重,出现了呼吸困难。5天后,他被确诊并住进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新冠肺炎3病区。

小伟病情发展迅猛,2月12日上有创呼吸机,一天后病情突然恶化: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后,血氧饱和度仅有67%,进一步提高给氧浓度后,仍难以纠正低氧血症。

当时接管3病区的辽宁重症医疗团队进行了紧急评估,建议立刻给小伟用上ECMO支持。由于转运至手术室再上ECMO风险极大,必须在床旁施行手术搭建血管通路。

据血管外科主任邓宏平教授回忆,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隔离病房里没有手术室的专用刀片、专用灯,他和助手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呼吸都异常困难,护目镜上全是雾气,汗水甚至模糊了视线。一个多小时里,“完全是靠着以往积累的丰富血管手术操作经验,闭着眼把股动脉和股静脉分离开的。”

3月9日,在上机整整25天之后,小伟撤下了ECMO。主管医生辽宁医疗队贾佳在当天的日记里兴奋地写道:“今天干了件大事,给小伟撤了ECMO。这是我上过时间最长的ECMO!”

4月3日,小伟脱离了呼吸机,4月8日上午,他顺利拔除气切套管,可以开口讲话。经过辽宁、河南、福建3支援鄂医疗队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医护人员2个多月的接力救治,新生活的曙光正一点点照亮小伟和他的家人。

白衣战士不仅凭借精湛的医术与病魔抗争,更是用崇高的医德点亮患者心中的生命之火。“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钟南山院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以这样一句直击人心的话,道出医者仁心。

95岁的徐明老人,防护面罩之下,一双浓密、粗长的长寿眉更加抢眼。

今年1月31日,徐明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10天后,他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安排至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接受治疗。不久,徐明的呼吸困难加重,神志淡漠,血氧饱和度也降低到80%,2月10日转入ICU接受进一步治疗。

考虑到徐明的年龄,医生采取了相对保守却更费力的治疗方式。专人随时监护老人生命体征,尽量避免使用呼吸机。“我们不仅全力救治老人,还当起了他的家人。”该院重症医学科负责人张军说,医护人员都非常关心这位特殊的“90后”。因患者低氯低钠营养差,医生们想办法弄来空胶囊,将食盐装进胶囊里给他口服。

得知徐明想吃稀饭,医护人员下班回家熬营养粥,然后打包带来医院。大家还找来老人最爱吃的咸鸭蛋和腐乳,配上白粥,一口口地喂给他吃。老人情绪不佳,医护人员细心安抚,最多时一天陪老人聊了五个小时。

2月23日下午,在接受了两周的中医治疗后,徐明在没有人搀扶的情况下自己走出了医院大门。“感谢医护人员,他们有一颗大爱仁心,不顾自己安危,只为挽救我们。”徐明说。

在疫情防控的决胜之地武汉,有2500多名80岁以上的高龄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成功率接近70%。在病愈出院的高龄患者中,有7位百岁老人,其中最年长的老人已经108岁。

“重症、危重症患者中的高龄老人,由于基础疾病较多,救治难度很大。”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说,“在这些高龄老人中,90%以上是有合并基础疾病的。有些重症高龄患者住院时间长达五六十天。”

不放弃一名患者,不放弃任何希望,正是每一名医护人员秉持着医者仁心,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疫情发生以来,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到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等,党中央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

决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决不负生命所托,全国有346支医疗队、共计4.26万人抵达武汉和湖北,与当地的医务人员并肩作战。

对这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中国医护人员,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全世界感激你们为找到最好的治疗办法和防止病毒蔓延所作的努力。”

疫情暴发后,中国广大医护人员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越是艰险越向前,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筑起一道护佑生命的防线。

在武汉抗疫一线,有一支蓬勃的青春力量冲在前方,他们有一个共同名字——“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