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旅市场复苏 内蒙古各地在行动
“疫”去春来,内蒙古按下文旅复苏启动键。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内蒙古关于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工作要求,全区各盟市文旅部门及相关行业积极行动,出台了促进消费的政策意见,设计了系列产品和线路,发放文旅消费券,助力文旅行业复工复产,推动文旅市场复苏繁荣。
防疫复工两不误
连日来,按照自治区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以及《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要求,各盟市采取积极措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凝心聚力全面推进旅游业复工复产工作,引导广大群众健康放心出游。
据了解,呼和浩特市及时出台了《呼和浩特市A级旅游景区恢复开放工作指南》等支持旅游业复工复产的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企业安全有序复工。为助力旅游复工复产,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还将向游客提供“一日游”“周末游”“深度游”等本地散拼旅游产品和多元服务,向文旅企业提供免费、优质的文创、土特产、纪念品展销平台等。
阿拉善盟印发《阿拉善盟促进旅游消费意见(试行)》,鼓励全盟广大干部职工利用周末、节假日带头旅游消费;实行景区门票优惠和星级酒店住宿餐饮优惠,大力推动A级旅游景区门票降价,各星级酒店对阿拉善籍居民统一实行“协议价”住宿和餐饮折扣消费优惠;鼓励发行旅游消费卡(券),支持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酒店实施“抱团取暖”营销战略,联合发行旅游消费卡,对持卡人提供便捷、优惠服务,积极引导旅游消费。在保证安全、避免扰民的情况下,首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夜间游览服务,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等服务,鼓励博物馆、图书馆等夜间适度开放。
此外,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兴安盟等地也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进复工复产,及时释放市民出游需求,促进文化旅游消费。
内蒙古294家景区恢复开放
截至4月21日,内蒙古219家星级旅游饭店对外营业,复工率84.56%;14953家公共文化场所恢复开放,复工率99.24%;294家旅游景区恢复开放,复工率62.16%。
尽管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随着天气的转暖,全区各地群众出游的需求愈加明显。日前,在全区复工复产情况通报会上,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晓秋表示,面对疫情过后广大群众不断高涨的文旅休闲消费需求,全区组织制定了详细的旅游业恢复发展工作预案。全区将不断丰富特色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文旅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热点;鼓励研学旅游、民俗旅游、红色旅游等文化体验游,开发一批适应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旅游目的地、旅游演艺及具有民族特色创意的旅游商品;鼓励建设集文创商店、特色书店、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消费聚集地,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另外,还要加快推进“互联网+旅游”,强化智慧景区建设,提升智慧服务。不断繁荣假日和夜间经济,集中开发一批常态化、特色化夜间文旅体验项目,打造更多夜间文旅活动(产品)品牌,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开展夜间游览服务;不断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丰富夜间文化演出市场,鼓励博物馆、美术馆等夜间开放,推出一批夜间文旅消费打卡地。
景区逐渐回暖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呼和浩特市民的生活也逐渐回归正轨。4月的呼和浩特风清气爽,阳光明媚,人们陆续走出家门,来到公园感受春天的气息。公主府公园小草绿了,桃花开了,人们的心情也豁然开朗,春风吹拂在脸上,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有些花瓣被风吹落在草地上,有些刚长出嫩叶的柳枝随风摇曳,时不时还有小鸟在树梢上飞来飞去,吸引着游客到此一游。
4月1日,呼和浩特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恢复开园。开园后不久,恰逢清明小长假,周边地区的游客都选择到神泉景区游玩。春回大地,景区内已有丝丝绿意,显得生机勃勃。尽管景区已经开放,但是进入园区内还需配戴口罩、测量体温。“从市区到这里只需要1个小时左右,来景区逛一逛,心情挺不错。”从首府驱车前来的游客刘先生表示。
3月22日,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有序向广大市民开放,一直运行平稳。为了保证开馆期间观众的安全,博物院分设出、入口,在入口处设置体温测量与实名登记处。体温正常的观众持身份证实名登记后佩戴口罩方可入馆,并保持参观距离。
4月4~6日,清明节小长假期间,全区旅游市场秩序井然。其中,呼和浩特市41家国家A级景区,有30家恢复开放,共接待游客41.12万人次,同比减少57.4%;鄂尔多斯市实现旅游收入2300余万元,以本地游客为主,游客多选择市内自驾游、城郊游、乡村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