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3-04 15:45 的文章

上海文艺界迸发战“疫”力量

上海文艺界迸发战“疫”力量

目前,上海芭蕾舞团已恢复了日常的工作节奏。图为男舞者们的合影。丁晓文摄/光明图片

2月29日上午10点,上海芭蕾舞团一楼排练厅琴声响起,范晓枫、吴虎生等10多位演员手扶把杆,一遍遍做着擦地和下蹲动作,团长辛丽丽在一旁打着节拍,指点动作要领……这是上海芭蕾舞团每个月末照例的基训公开课。

因为一场疫情,这堂基训课与以往有了不同:排练厅里,每个人都戴着口罩。排练厅的另一头,架起一排摄像机,上海芭蕾舞团把这堂基训公开课从线下搬到“云端”,送达万千舞蹈爱好者的眼前。“隔着屏幕都想跳舞!”“美到窒息!”闻讯赶来的网友热情地“围观”,还有粉丝跟着直播在家“排练”。

这些天,一场“云端”邀约正在上海悄然凝聚起力量。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沪上文艺界共同发起“艺起前行”主题活动,各大院团、艺术家纷纷行动,秀出独门技艺,普及专业知识,各行各业的市民也参与进来,用镜头记录身边事、感人事、有意义的事,汇聚人文关怀的暖流。截至3月2日,“艺起前行”抖音话题已发布6317个视频,播放量超8.3亿次。

同舟共济,“艺起前行”。疫情之下,上海文艺界集体“上线”,运用新载体,吸引新力量,既疏导公众情绪、宣传群防群控,又传播优秀文化,凝聚精神力量。这是一次集结,也是一次蓄力;这是一次前行,也是一次战斗;这是一次“出圈”,也是一次发现——发现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能力、运营模式的新“破阵”。

一次蓄力——

在人文暖流中凝聚精神力量

“操胜券全凭志坚心齐……”上海京剧院梅派大青衣史依弘一身红衣红袜,盘坐在自家地毯上,清唱起《杜鹃山》选段,为一线战“疫”的医护人员鼓劲。看到网友留言“点歌”,史依弘又有求必应当起了“点播台”。

史依弘是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在疫情胶着的这段时间里,史依弘坚持每日上线互动,更新唱段,她还将居家练功的视频发布在抖音上。她手腕翻抖,耍出漂亮剑花,与观众相约:“春花烂漫舞台见!”网友直呼:“感受国粹的美!”

这是一条别开生面的抗“疫”战线。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特殊时期,文艺更要发挥独特作用。

经过艰苦努力,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月14日,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艺起前行”主题短视频征集活动就此展开,发出用镜头记录战“疫”动人瞬间与文艺创作的“召集令”。

“特殊时期,每个人都是战士,戏曲人也要有所作为。”上海戏曲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聚人心,扬正能量,用文艺作品凝聚更多人一起前行,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就是我们的使命。”

音乐传情,风雨同心。上海音乐出版社等单位联合发起抗击疫情优秀公益歌曲展播。“与子同袍,前线我同去……”华山医院感染科“硬核”团队改编的一曲《唯一的可能》,拨动无数人心弦。

上海交响乐团首席大提琴黄北星、小提琴演奏员苏婷,携儿女同奏经典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四人家庭小乐队羡煞一众网友。上海交响乐团低音提琴演奏员张凯旋则一人分饰三“角”,通过多次剪辑,和自己“合奏”出一曲《卡农》,花式演绎宅家新玩法。

更多的精彩和动人,出现在市民上传的短视频中。上海音乐学院大四学生潘成看了四川攀枝花8岁男孩的一段视频后,用5天时间完成了为这个牵挂父母的男孩写一首歌的想法,一曲《深呼吸》打动众人。

上海的新文艺群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歌曲《武汉仔》制作方是希瓜工作室,一群在上海从事创作的武汉人。歌曲《同胞兄弟》则是由上海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主席黄豆豆带领一批新文艺工作者“云合唱”录制完成。

艺术创作必须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抒写、为英雄讴歌。疫情之下,上海文艺界没有停下脚步。这场由名团名家名演员担任先锋,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的“艺起前行”,以“互联网+文艺”的方式汇成一股人文暖流,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一次“出圈”——

重新思考创作和观众的关系

这些天,对辛丽丽是一次新挑战。2月14日,上海芭蕾舞团开出抖音官方号,账号信息标注:41岁,这是从上海芭蕾舞团成立的1979年算起。

能不能吸引新粉丝?辛丽丽有些没底。和芭蕾打交道40多年的她,头一次开直播。没想到,当有些高冷神秘的芭蕾从台上走进小屏幕,一下子火了。半个月时间,上海芭蕾舞团的抖音粉丝从0涨到1.5万。几天前,“上海芭蕾舞团戴口罩复工”的视频还上了微博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