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2-22 17:04 的文章
三大难点五条建议,新华社撰文“严防体育产业
鉴于体育产业的特点,我们不能轻视和低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其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影响。
这一产业虽然是大健康产业,但它自身的行业特性和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使它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免疫力”排行中处于不利地位。
图为重庆市第十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武汉。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疫情对2020年体育产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和补救应对政策力度,目前看来,按伤害程度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危重症类”:伤害程度大,难以补救。
主要是冰雪产业,特别是各类冰雪度假胜地和大中型滑雪场,即使按乐观估计,3月中旬疫情基本结束,2020年可运营的雪季也基本结束。
哪怕部分雪场能在春、夏、秋三季开发一些非雪季运营的项目,也很难挽回全年损失,更何况到目前为止我国各大雪场基本都是亏本运营,本身“体质”就差,要自救,难度极大。
其次是“重症类”:有伤害但可以补救。
主要是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体育场馆运营业、体育旅游业和体育培训业。
当下,健身俱乐部和各类城市运动综合体歇业、体育场馆闭馆、职业联赛停摆、出国参赛和运动主题旅游受阻,运营线下运动健身、培训、赛事观赏、体育主题旅游的企业基本都面临一个季度(2-4月)有支出、无收入的困境。
尽管疫情过后,运营这些业态的企业都会获得消费修复、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报复性增长机会,可在一定程度对冲一季度的损失,但要实现全年扭亏的目标仍会有较大难度。
况且前提还是,疫情过后这些企业能活下来,坚持到太阳升起的那一天。
从产业生态和现状看,目前大型连锁健身企业、国有场馆运营企业、职业赛事运营公司和职业俱乐部活下来应该问题不大,但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赛事运营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居多,原本就底子薄,抗风险能力低,出现一定数量的破产倒闭恐怕很难避免。
同时在建和新建的各类城市运动综合体和体育特色小镇项目大多债务成本高,疫情对这类项目的持续建设和运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值得关注。
更要警惕的是,一旦大型体育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和中小微体育企业破产倒闭数量过多,还极易使风险沿着供应链和担保链上下及横向传导,引发产业链和生态圈危机,造成新的投资恐惧,影响整个体育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图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冰城哈尔滨市各个冰雪旅游景点陆续关闭,昔日人头攒动的旅游街区,也人员稀少。新华社记者王建威 摄
三是“轻症类”:有影响但能自愈。主要是体育装备和用品的制造行业。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和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大中型较多,营利能力普遍较强,疫情对这类企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线下门店的销售受阻,尽管网上仍可销售一部分,但目前网上销售一般只占总销售额的20%,所以对全年销售的影响还是客观存在的。
好在近期复工复产的步伐在加快,预计疫情对这类企业的影响有限,短期的波动和欠收,完全有可能在全年业绩中熨平和修复。
疫情暴露了体育产业的脆弱性,给全行业完成2020年各项目标和任务带来了困难,增加了难度。当前,在党中央的统一坚强领导下,疫情防控整体趋稳向好,可期可盼。
但是,即使这样,疫情对体育产业造成的伤害以及可能带来的次生危机仍不可小觑,必须认真加以应对,可以考虑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要确保各类体育企业平等享受国家和地方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以及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的各项政策,谨防体育产业在各级政府能见度低、不受重视,造成无法平等享受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的情况。
二,国家体育总局应会同财政部在彩票公益金支出中增设冰雪产业专项救助资金,根据各类冰雪企业承担2022年冬奥会的任务、上年度上冰上雪的人次以及因疫情预估的经营损失等,给予必要财政补助,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成功举办2022年冬奥会和实现“三亿人上冰雪”战略目标造成的冲击。
作者:采集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