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趣事 2021-03-15 18:31 的文章

新型经济全球化将助推世界经济复苏

经济全球化,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奥多尔·拉维特于1985年提出来的,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由于2020年全球遭遇突发疫情的冲击,全球化发展也同样碰到了一股逆流。尽管如此,由于全球化代表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所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在全球受新冠疫情影响的大背景下,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可能是一种新型全球化。正如外文出版社发行事业局局长,在全球化智库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时所表述的,疫情使得世界各国有机会认真反思自上个世纪以来迅速发展的超级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全球化不仅是利益共享,也是责任共担。全球化不仅需要坚持,更需要推向未来。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计划的开局之年,突发疫情使得世界格局呈现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原来预测中可能需要10-20年才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提前出现了,未来这一变化还会持续加快。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逆全球化”趋势可能会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发展,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客观原因是,原因受疫情影响,主要发达国家国内矛盾激化,对于全球化的需求度在下降。

另一方面,疫情使得国家意识到维护和保障本国产品生产和供应链的重要性,他们担心全球化会影响本国的经济发展并增加产品的对外依赖性。

正是为了更好地应对世界发展格局的变化,国家及时提出了要加快构建“双循环”的新格局的战略决策。“十四五”期间的全球化,可能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所推动和维系的全球化,而不再是仅仅由美国等发达国家来推动和维系。

今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可能来自于中国,而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中国已经在客观上具备了全球化的领导力,一是中国是当今的世界工厂、全球最大制造业中心和最大消费市场;二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紧密。

去年的突发疫情更加凸显出这一点,在疫情爆发初期,世界各国医疗物资奇缺的情况下,正是由于中国及时伸出援手,国内工厂昼夜不停、加班加点生产,才满足了大多数国家的需求。事实已经证明,世界经济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了。

在后疫情时期,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体,同时又作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构建者,必将会为全球经济、贸易、科技等产业带来新活力、新动能、新市场。

通过“一带一路”,全面布局国内国际两个制造、两个服务、两个市场,推动国内国际、区域全球经济大循环,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巨大发展空间和历史机遇,在推进新型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实现中国与世界的互利共赢。

过去的经济全球化,由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下进行,无法实现包容性发展,容易导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引发国际关系上的封闭对抗,形成观念上“你输我赢”或“你赢我输”的零和博弈。

而新型经济全球化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通过寻找各国利益的结合点扩大合作。

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使经济全球化建立在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注重提高发展点包容性,让经济全球化更好地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新冠疫情在全球服务内的大流行,不仅使得国际贸易、投资、消费陷入衰退之中,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蔓延也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巨大冲击。

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立足于国内大循环,推动创新发展,这有利于发挥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补齐短板,解决长期以来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瓶颈问题。

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重塑产业链供应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推动新型全球化的发展,完成全球创新版图的重构和全球经济结构的重塑。

同时推动“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推动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发展,使新型全球化真正成为促使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