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趣事 2021-10-28 09:35 的文章

物种基因库,伐木人转变为护林人

神农架位于中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是中国西部高山和东部低山丘陵的交接处,有着独特的地质地貌、居中的地理位置以及足够大的高差。

横向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让神农架成为气候、物种的交汇地区;纵向上巨大的高程差距使神农架具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长期稳定的气候使得神农架成为许多珍稀生物的避难所。

正因如此,神农架成功汇聚了华中地区的生态种群,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中“物种基因库”,更是先后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三个世界级保护地,还被纳入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似乎再多的头衔,都难以体现这颗绿色明珠的璀璨,神农架到底有何种魔力能够获得如此多的赞誉,今天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这颗地球,历经了沧海桑田的演变,在山谷里,在地层下,每一颗石头,每一条裂缝都记录着它的故事。而神农架就记录着16亿年以来地球沧海桑田变迁的历史,最古老的地层——神农架群形成于10多亿年前,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单元。

在其后的几亿年里,神农架历经数次的海平面涨落,时而沧海变桑田,时而桑田变沧海。

到了大约2.5亿年-6000万年以前,神农架地区再一次发生了地质运动。在近南-北向的挤压作用下,神农架地区快速隆升,使得神农架形成了以神农顶居中,形似一口倒扣铁锅的断穹构造。

而到了近两三百万年前,一次新构造作用,使整个神农架地区遭受抬升,古老的岩石重见天日,成为华中地区最高的山峰,被誉为“华中屋脊”。而种种“风化、水蚀、冰川、生物扰动”改造了这些古岩层,将它们变成了如今的神农架。

悠久的地质历史也为神农架地区带来了多样的地貌景观,有“地貌博物馆”之美誉。

持续的地壳隆升作用,使得神农架主峰地段不断地抬升,由中心向四周呈阶梯状下降态势,形成四期夷平面,是典型的构造地貌。所谓夷平面,通俗的说,就是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的山脉海拔高度却非常相近,因为它们原本是同一个平面,经过后期切割形成了不同的山峰。

神农谷石林,是白云岩经长期的溶蚀、寒冻风化和重力坍塌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岩溶地貌,大多呈排列密集的锥状体或柱状体。

第四纪以来,冰期和间冰期频繁交替。神农架记录了第四纪冰期时冰川运动的痕迹,有多种冰川地貌。

第四纪冰川U型谷,是冰川下蚀和展宽时形成的谷地。图源: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

溶洞或地下河经过长年累月的裂隙水或者地下暗河的冲刷,垮塌而形成的天生桥也算是流水与岩溶地貌集于一身的地质景观。

在地球历史中曾存在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我们称之为古生物。而叠层石是由原始的藻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将周围海水中碎屑颗粒粘结、沉淀而形成的一种化石。藻类白天受太阳光照垂直生长,生长层厚,颜色透明;夜晚日光消失呈水平状生长,生长层薄,颜色灰暗,由此构成了叠层石一明一暗的纹理。这也正是神农架海陆交替变换的主要证据了。

华中生态岛物种聚集地

神农架林区是华中地区著名的绿色宝库、生物基因库、史前景观生态区和自然遗产地,因古老、孑遗、特有、珍稀和濒危物种多,生物多样性丰度较高、储量较大,而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全球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

神农架地区有无脊椎动物4358种,其中昆虫4318种(占湖北省75%);脊椎动物591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8种,国家II级保护野生动物76种。神农架还拥有各类植物3684种,其中有25种受到国家重点保护。

通过资源调查发现,神农架有3200多种植物具有药用价值,中药资源种类占全国中药资源的1/6以上,占湖北省中药资源的2/3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百草药园”。神农架四大名贵中草药尤为出名,分别是重楼(七叶一枝花)、蛇菰(文王一支笔)、南方山荷叶(江边一碗水)、延龄草(头顶一颗珠),被誉为“神农四宝”。

随着海拔的升高,神农架地区的植被类型也发生变化,自然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从山底到山顶大致呈现出“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分布。神农架植被的垂直分布是中国中部山地植被上表现得最为清晰、最为完整的地区,它不仅反映了垂直梯度上环境条件变化对神农架植被产生的影响,而且在中国山地植被的互相比较中,还可以说明区域地带性的变化。

第四纪以来,地球的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比以往更加频繁,许多动植物因适应不了气候的剧烈变化而灭绝。同时,高山和谷地因其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分带性成为许多濒危动物的避难所,神农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川金丝猴

川金丝猴是神农架的旗舰保护动物,是最形似美猴王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种群数量近1500只。

川金丝猴的种群结构特殊,一个猴群由若干一雄多雌家庭单元和一个全雄单元组成。

神农架科技工作者耗时3年,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克服重重困难,首次实现了川金丝猴野外人工补食成功。这既保留了川金丝猴野生种群的生活习性和结构,又能近距离开展对它们的研究。

不放弃对川金丝猴的研究,是神农架近40年来一批批基层生态保护工作者扎根深山、奉献青春的一个缩影,正是有了这样生态保护的接力棒,神农架才有了成为濒危动植物避难所的完美生态环境。

中华蜜蜂

中华蜜蜂,俗称“土蜂”,是中国本土蜜蜂。出于经济原因,外来物种“意大利蜂”逐渐被大规模推广,并且由于意大利蜂对中华蜜蜂具有较大破坏性,当前中华蜜蜂面临灭绝。而神农架因为驯养“土蜂”历史悠久,以及海拔高、气温低、蜜源植物分散等原因,现已成为华中地区中华蜜蜂最后的家园。

梅花鹿

神农架鹿苑放养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梅花鹿,它们体型中等,雄鹿有角,雌鹿无角,夏天毛呈红棕色,杂有显著的白色斑点,形似梅花,因而得名。野生的梅花鹿稀少,但人工养殖使这一珍稀动物得以保存和发展,神农架的小梅花鹿超级活泼可爱,不怕生,游客可进入喂食玉米粒,随意摆拍凹造型。

白化动物

在极地地区,可以看到很多白色动物,因为在冰雪的世界里,白色是一种很好的保护色。

但是,在极地之外,还有一处神秘的地方拥有众多白色动物,这就是神农架。

神农架发现的第一只白化动物是白化熊,全身白毛如细绒一般,性情温顺,貌如大熊猫,高兴时还会手舞足蹈,十分逗人喜爱。

此后,在神农架地区陆续又发现了白蛇、白金丝猴、白獐、白麂、白乌鸦、白娃娃鱼、白松鼠、白蜘蛛、白狼、白龟、白鹿等白化动物,纵观古今中外,还没有一个地方能像神农架一样,发现如此之多的白化动物。

对于神农架动物的白化现象,目前有多种解释,有的认为是返祖现象,有的认为是基因突变,有的认为是环境影响。对此,科学界尚未有定论。

珙桐

珙桐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留下的孑遗植物,也是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珙桐花开放时,两片纯白的花瓣酷似鸽子在扇动双翅,因此又被称做“中国鸽子树”。1899年,英国植物学家亨利·威尔逊到中国采集植物并重点寻找出产于神农架的著名观赏树——珙桐树,珙桐才逐渐成为世界闻名的观赏树木。

红豆杉

红豆杉是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树皮含有抗癌物质——紫杉醇,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1994年,红豆杉被中国定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同时被全世界42个有红豆杉的国家称为“国宝”,是名符其实的“植物大熊猫”。神农架是中国红豆杉重要的分布地区之一。

高山古文化悠悠五千年

神农架所处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繁育了这纷繁复杂的生态系统,这里的包容并蓄的生活理念、也使其成为了殷商文化、秦汉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荆楚文化的汇集地,各式各样古老的传说与神秘的民俗,共同构成中国内地的高山原始文化。

五千年来,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流传至今,汉族神话史诗《黑暗传》入选非遗,1000多年历史的川鄂古盐道遗迹犹存,无不展现出神农架独有的魅力。

民间歌谣唱本《黑暗传》,是汉族首部创世史诗,从明、清时代开始流传,1984年被神农架地区文化干部胡崇峻发现并整理出版。《黑暗传》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从混沌初开到人类起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上古时代,华夏先祖神农氏架木为屋以避风寒、架木为梯以助攀岩、架木为坛跨鹤升天,在川、鄂、陕交界的地方,采尝百草、治病救人,神农架的名称由此而来。

神农架的民俗文化均富有浓厚的人情和地方特色,规矩讲究、饶有趣味。神农架民歌唱腔丰富,曲板多变,故有“出乡十五里,各有一乡风”之说;神农架地方曲艺堂戏唱腔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大,拖腔较长。

1970年,神农架林区成立,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以“林区”命名的省辖行政区。为了发展经济,神农架原始森林被大量开发,一场人与动物的生存之战由此开启。

1982年,神农架宝贵的自然资源开始得到各方关注。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生态区域,神农架先后成立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地,开始平衡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线。神农架的伐木人转变为护林人,捕猎人转变为饲养员,木头经济转变为生态经济。

2015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将神农架纳入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目前,神农架国家公园已启动生境廊道项目,建成华中地区首批野生动物通道,野生动物过马路可走专属“天桥”。相信在未来,神农架这个地球生态岛必将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