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趣事 2021-05-31 18:28 的文章

探访山东龙口古村,二者究竟有何不同

  在龙口旅行期间,常听到一句话——“城里丁百万,乡下西河阳。”这是说的龙口市古建筑“黄县房”最有代表性的两处景区:一个在现龙口市区137号“丁氏庄园”,其院特色大而精致,院主人因家缠万贯被人称为“丁百万”或“丁半城”,家道辉煌时期丁百万家曾有2700余间明清风格房屋;另一个则是位于龙口乡下的“西河阳村”,这同样是一个以古老“黄县房”集中而著称的数百年历史古村落。二者相同之处在于建筑风格相似,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沉静的历史展现,一个是活着的文化传承。

  龙口市诸由观镇的西河阳村,不仅是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历史古村,甚至被评为了“省级旅游特色村”和“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头这么大,谁不想亲眼看一看?从龙口城区到西河阳古村,开车去路况不错,20分钟左右可达。还没进村,就能看到村口立着一座灰瓦白墙青砖的标志性建筑,上面写满了这座胶东古村落的荣誉。我们在此留下了采风当天唯一的合影照。

  插个题外话。我们在村口大照壁拍摄合影的时候,附近刚好有一对摆摊出售炸麻花、豆腐脑的夫妇。当他们得知我们是来西河阳古村采风拍摄的时候,热情地非要我们一定尝一尝西河阳的特色美食,就是他们正在制作的麻花和豆腐脑,而且强调分文不取,就是为了欢迎我们的到来,希望我们帮忙宣传宣传西河阳人的好客精神。

  老实说,山东省这几年推广的“好客山东”精神早已深入人心。这次来到龙口旅行,一路上多次感受到了龙口人的好客之情。用当地朋友的话说,龙口不仅“好客”,而且还是全国有名的“好人之城”。据说,龙口市近些年的好人好事常常见诸各种大大小小的新闻媒体,甚至成为了当地一种深入人心的社会风尚。自从市政府推出了“龙口好人之星”评选,入选者已有一百多人,其中有人入选“全国道德模范”,也有人入选“中国好人榜”,获得“省级道德模范及提名奖”、登上“山东好人榜”的也大有人在。之前一直听说龙口是“好人之城”,但经过这次西河阳村之行算是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特色。

  步入有着近数百年历史的西河阳古村,就像走入一幅古朴的历史画卷:古色古香的村舍民居,幽长的村路,贴满红色楹联的大门,高大的照壁,古树的传说,明清时期的鲁商故事,重学育人的传统观念……只要你够细心,西河阳古村落有的是让人想要点赞的过人之处。

  一般情况下,想要证明一座古村存在的悠久历史,古树是最好的体现,在西河阳古村就有这么一棵非常神奇的古槐树。相传元末时期,王氏始祖王善富和吉氏因逃婚在村落户。为表达生死相守的爱情,在门前栽了两棵相互缠绕的槐树,后又从根部长出一槐条,借助仙力,三槐合为一体,人称“夫妻抱子”槐。

  清嘉靖年间,住在王善富老房的后昆王梦求金榜中举(民国《黄县志》载),在古槐旁立起旗杆。其后三代九人有六人科场有名。村民认为此槐有神化之能,兆吉之功,吉祥之力,佑人之效,对其顶礼膜拜,称其为“老仙槐”。

  随着古村落建设的步步深入,数百年古槐开始焕发生机,枝繁叶茂,花香四溢,越发苍翠,更加诱人。村民还给这棵老槐树编出了民谣,“仙槐树下结姻缘,福佑儿女育英才……”

  除了古树之外,古老的特色民居也体现着一座古村落的文化和特色。村里的向导介绍说,如今村里还保留着大约300多处黄县房风格老建筑——“哈瓦房”。从网上查了一下哈瓦房的解释——

  哈瓦房属于龙口市的一种传统老房子,是用诸由观石(当地一种黑色砖石,学名火山岩)垒砌房屋主体建筑,屋顶上覆盖整齐的黑色瓦片,俯仰结合,瓦片图案具有明显的胶东乡村的吉祥文化特色。

  从向导那里得知,西河阳古村有南北大街,都是明清时期古老官道的一部分,当时负责沟通古登州和古莱州的来往交通。大街的两侧全是上面提到的“哈瓦房”老建筑,从街道上看,每一家的房屋建筑都保存很好。大街的走势如同龙身体卷曲伸缩,整体看上去很有些龙象之势,所以也被称为“龙街”。

  随意走进一处处村民的哈瓦房院落,都能感受到古朴老宅的魅力。据说,村里目前还保留着大约二十几座四合院,建筑年代最久的是明代院落,年代最晚的是民国初期,时间跨度有三百年左右。

  除了古树、老院子和老建筑等古村的标志性元素之外,西河阳古村里还有一支由当地老艺人组成的乐班,每个人都能吹拉弹唱来上几段。与别处的社戏乐班不同,西河阳古村的乐队是自发的、随时的,既没有固定演员,也没有固定表演场所。只要有人发起邀约,乐班成员就会快速响应,自带家什,来到邀约人的家里表演。在西河阳古村的村民家里听社戏,那感觉与戏园子和舞台表演的感觉完全不同。

  只要村民观众听到乐器声响起,就会“不请自来”,主人家对听众一般都会热情接待,听戏完全不收一分钱,甚至还会提前准备好茶水、点心、水果供观众们免费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