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趣事 2019-06-04 19:47 的文章

大众日报数字报

  □ 本报记者 于向阳
     本报通讯员 鹿振林

  金秋时节,莱芜远洋果菜有限公司从农高区流转1700亩土地种植的无公害玉米丰收,被德州一家农业公司“照单全收”,创下莱芜市订单农业新纪录。
  经过半个多月的抢收,1700亩玉米全部收割完毕,同时做到了秸秆还田。
  记者亲历此次秋收,听闻了许多趣事。
(一)收割机“累”趴窝,职业农民来“救场”。村民耿正梅说,收入是以前的3倍
  为了提高收割效率,农高区从德州引来玉米专业收割机。
  机器一边收割,一边把秸秆打碎还田,收割一亩地仅需几分钟,让农民们看得惊叹连连:“这比人工不知强了多少倍!”
  歇人不歇机。司机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最终把机器“累”趴窝了。
  但秋收不等人。莱芜远洋果菜有限公司从方下、杨庄等基地紧急调来几十名工人。
  去年,这些工人还是农民。他们把自家土地流转给远洋果菜公司,接着进了公司打工。
  当天,他们坐着面包车、三轮车,赶到寨里镇薛埠村地头,几十人一字排开,顺着庄稼趟子掰玉米,场面火热,不输收割机。
  收的不再是自家田,挣的却比过去多。
  方下镇张公清村村民耿正梅说:“以前自己种地,年收入1万多元。现在流转了土地,进公司打工,年收入3万多元。”
(二)宁可找人拔草,也不用除草剂。公司副总苏峰说,这20多万元花得值!
  这1700亩地依靠秸秆还田、生物菌发酵做肥料,不打药、不施化肥。
  不打药地里难免长草,打除草剂最省事。
  但远洋果菜公司却做到了不打药。“公司不给工人提供农药。谁会拿自家的药给公司的田打?”公司副总苏峰笑着说。
  远洋果菜公司坚持人工拔草,雇了200多人,拔了十来天。拔草是个累活,工资最高开到了每人每天150元。光拔草,公司就支出20多万元。
  这里种玉米靠的是科学的方法和精细化管理。虽然目前种地成本比传统方式要高,但这片地种成功了,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农高区科技局负责同志说:“这1700亩地让大家进一步坚定了信心,我们要把农业发展成健康高效、可推广的农业,发展成能赚钱的农业。”
(三)玉米就得这样种,才香。
公司董事长任意说,
我们会让地里长出金子来

  王秀春今年60岁,是方下镇张公清村村民。她种了一辈子地,却乐呵呵地说,这片地里的玉米又香又甜又糯,“比自己种的好吃多了。”
  德州荣海富硒食品有限公司业务部孙经理,是订单玉米的收购负责人。他对农高区的玉米赞不绝口:“莱芜这1700亩玉米,无公害、口感好。我们将把莱芜的玉米分类储存、包装,打造高端产品。”
  一个玉米棒子,收购价不到1元。经过德州这家企业的深加工,真空包装后,走进超市专柜,每个摇身一变就能卖到10元。如果出口卖到韩国,一个玉米棒槌就折合人民币17元。
  种地不能“光看地”,更得抓市场。莱芜远洋果菜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意说:“在农高区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种地成功了。今后,我们会做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品牌,卖出高价,让地里长出金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