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趣事 2019-05-31 16:07 的文章

李春:意驰漫境 笔呈吉祥

2019年5月17日,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张嘉树、姜末“非常诗画作品展”在沈阳日报美术馆开幕。86岁高龄的李春先生应邀参加开幕式,李春先生曾在30多年前指导过姜末漫画创作,看到姜末的新作,老先生现场予以评点。

5月21日(小满),沈阳阳光满满。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如约来到位于铁西区的李春先生家中采访。

漫话 履迹

“我这个老头儿比较好激动,我们是媒体同行,今天是谈漫画,谈辽宁的漫画,老一代的漫画人在世的不多了,这个话题,我再不谈,怕更没人谈了,所以,我才接受你们的采访……”

“我先从自己的生平谈起——我今年86岁,出身贫苦家庭,祖籍山东省平度县于埠村,旧社会由于生活过不下去了,父亲逃荒来的东北。我生在哈尔滨,1945年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八路军进驻哈尔滨,我此后一直接受共产党的熏陶,于1946年考入哈市二中,由于家里太困难,初中毕业后就帮助家里打理生计,卖过烟卷,摆过小摊。我从小就爱画画,常骑着自行车到市内广告店看画广告,又拜师学画人像。”

“1948年我加入香坊区青年培训班,同年考上了鲁艺,我母亲一听我要离家去沈阳,坚决不让去。第二年,我又报考,参加考试的有900多人,录取名单刊发在《东北日报》的报耳上,共录收20几个人,我被录取了。1950年初,我进入了东北鲁迅文学院美术部,来到了沈阳,校址就在现省委北面那个楼。1950年秋天,东北鲁艺迁往哈尔滨,我又回到了家乡,在哈尔滨的鲁艺美术部正规学习绘画。那年我画了一张漫画,叫《美军的圣诞节》,当时漫画家张望看了说:‘小鬼,不错!’就拿走了,之后《中国青年报》给发表了,这是我第一张在媒体上发表的作品。”

“1951年7月,由于形势需要,学校命令我们提前毕业,打起背包下基层,不告诉到哪儿去,我们一共十几个人,坐了一宿火车,第二天早上到沈阳才知道,我们被分配到东北画报社。进入报社工作后,我们每天实行军事化生活,紧张地投入到采访和美术编创中。”

“当时正是抗美援朝和东北恢复经济建设时期,我们到部队和医院去慰问和采访志愿军战斗英雄,编绘他们的英雄事迹,如《冲破艰险的运输队》《战斗英雄黄继光》等连环画;我们还到鞍钢、抚顺、沈阳纺织厂、沈阳机床厂等厂矿,采访孟泰、王崇伦、黄德茂、马恒昌等劳动模范,把他们的事迹编绘成连环画,如《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等,刊发在画报上。”

“1950年代初,我们这些年轻人在美术创作上你追我赶,业务能力都提高得很快。当时我个人认为画得比较满意的作品是《美妙的小提琴》,取材苏联小说,表现一个苏联红军战士,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舌头被割掉了,他为了继续战斗,学会了用小提琴来表达感情,最后斯大林接见他。这套连环画是我独立创作的,我画得非常认真,那时我20岁,这套连环画在《东北画报》发表了,还参加了全国青年美展。还有一套漫画连环画《马大哈》,是我根据马三立的相声《买猴儿》改编创作的,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描绘上,风格幽默、夸张,出版后受到马三立的夸奖,也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情系出版

“1955年《东北画报》挂牌成立辽宁美术出版社,我们这些美术记者、美术创作员就变成编辑了。我这时主要负责编辑《农民画报》,创办了‘猫头鹰’漫画专栏,不仅刊登了许多全国投来的漫画稿,我自己也创作了许多漫画作品,如《农业劳模进北京》《接福迎祥》等歌颂漫画和《大意不得》《近视眼》《夏锄四景》《王老二的一天》等讽刺幽默漫画。”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期,由于形势的需要,我创作了许多反映人民生活的漫画和宣传画作品,漫画《妈妈在跳舞》《比》《赵树理还乡》等,刊发在《辽宁画报》并参加全国漫画展。”

“1968年出版社被解散,全体人员劳动锻炼。1970年我被借调到原沈阳军区后勤部,创作了许多漫画、连环画及幻灯片。这一年,省委宣传部又把我调到中国医科大学,到医科大学基础部画人体解剖。这对我又是一个考验,当时没有摄像设备,都是用人工来画。现在的医学院用的《医用人体解剖图谱》就是我们那时画的。由于接触医学解剖,我还画了一套漫画连环画《孙悟空漫游人体王国》,在《中国卫生画刊》连续刊登了一年多。”

“1975年我调到辽宁省团委所属的杂志社任美术编辑,后来改为好孩子杂志社。这期间我画了大量的插图和儿童漫画,还和宋宝山合作创作了儿童长篇漫画连环画《丁丁和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