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趣事 2019-05-22 15:11 的文章

“洋旋风”刮进三亚村庄 土洋相遇趣事多

  洋老师、洋课堂、洋同事……土洋相遇趣事多

  “洋旋风”刮进三亚村庄

“洋旋风”刮进三亚村庄 土洋相遇趣事多

  三亚市美丽乡村工作人员实用英语培训在青塘村开课,外教正在给工作人员和村民上课。海南日报记者武威通讯员宋二龙摄

“洋旋风”刮进三亚村庄 土洋相遇趣事多

  黄淑梅在她的摊位前。

  文\海南日报记者林诗婷

  细长翠绿的椰树叶,在三亚市天涯区西岛渔村村民周祥营手中来回“穿梭”,有规律地被整齐编织、造型,不一会儿功夫,一顶时髦、实用、特色的椰叶帽便大功告成。“Hi(你好)!Look(快看)!”周祥营举起帽子,兴奋地向来自加拿大的文创课老师克雷格展示。

  三亚市海棠区青塘村村民蒲秋仕这几天面对“洋老师”史蒂夫有些紧张,初学英语的她需要复习关于海南热带水果及美食的英文单词,并与老师进行日常口语训练。

  在鹿城西侧,依山傍水的黎家山村中廖村中,村民黄菊金与乡亲们正紧锣密鼓地排练竹竿舞、拾螺歌等民俗表演,准备在旅游旺季与来自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的“洋同事”共同为游客奉上精彩琼味演出。

  随着海南国际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三亚乡村里也悄然刮起“洋旋风”,“洋老师”“洋课堂”“洋同事”等新鲜事物逐渐融入当地村庄,村民的工作与生活氛围也越来越“国际范”。当“土味”遇上“洋味”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一系列村庄趣事接连上演……

  小秀英语做“跨国生意”

  最近,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村民黄淑梅成了村里的“明星”——她用英语成功向外国游客售出水果特产。“外国人说的话你都懂了?”“用英语交流紧张不?”……茶余饭后,每当村里人聚在大榕树下乘凉休息、唠家常时,常围着黄淑梅问起五花八门的问题,“如何成功卖水果给外国游客”的故事听了一遍又一遍,大家仍听得津津有味。

  其实,遇见“洋面孔”在中廖村也并不是新鲜事,尤其这几年,随着三亚国际知名度越来越高,这座依山傍水的美丽乡村迎来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黎家民俗文化、秀丽的山野美景吸引着“洋客人”。

  而这次黄淑梅用英语成功促成了一桩“跨国生意”,却成为爆炸性新闻。“虽然常能看见外国游客身影,村里人几乎不会说英语,不敢和外国人交流,更别说跟他们做生意了。”中廖村村民蓝朝玲道出黄淑梅“走红”原因。

  中廖村距三亚市区20多公里,此前受交通条件、教育程度制约,当地村民靠种田自给自足,对外交流相对闭塞,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陌生。如今,黄淑梅却能开口说英语,主动与外国游客交流,为什么会有如此转变?

  原来,三亚正着力推进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并在农村设立英语角、开办英语课,让更多的村民学英语、说英语,与国内外游客沟通交流。去年10月,中廖村成为三亚首个设有全域英语角的美丽乡村。不仅如此,今年3月,三亚还请来外籍教师进村授课,面对面教村民学习英语口语,激发村民学习英语的热情。

  开办英语课的消息一出,村里顿时沸腾了,大伙“摩拳擦掌”重回课堂,对这门陌生而又熟悉的语言产生浓厚兴趣。不过,激动归激动,零基础的村民学员们,初学英语时便深受打击。

  “英语课太难了!记单词、练发音、组句子等课程,对我来说就像学‘天书’!”刚接触英语时,一口蹩脚的英语发音常引得村里人捧腹大笑,这令蓝朝玲有些灰心。

  不过村民明白,这些“天文乱码”是吸引“洋客人”的重要“法宝”,是能发展旅游、发家致富的“秘密武器”。为了学好英语,村民总结出五花八门的方法,借助拼音学习法、中文谐音法记忆单词,而蓝朝玲则向其6岁的女儿蓝秋玉“拜师学艺”,与女儿一起学英语。

  “how much(多少钱)?cheap(便宜的)!我专门学习了做生意时会用到的单词,以后可以多多跟外国游客‘砍价’。”中廖村村民黄淑梅在村里经营小卖铺,她希望学好英语,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光顾。

  文创课上学“魔法”技艺

  取细长青翠的椰子树叶为原材料,周祥营通过独特的编织手法、奇妙的设计巧思,配上小石子等装饰物点缀,一顶时髦与实用兼备的帽子大功告成,不仅颇有一番“渔家味”,还颇有时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