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趣事 2019-06-22 21:11 的文章

太上皇趣事:中国第一个太上皇到两晋南北朝时

太上皇趣事:中国第一个太上皇到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太上皇

太上皇趣事:中国第一个太上皇到两晋南北朝时

中国的太上皇,是中国皇权政治的特产,是“家天下”的特有现象。辞书对“太上皇”的解释是:皇帝的父亲,也叫太上皇帝,简称为上皇。由皇帝而太上皇,倘若用现代政治术语来表述,则应称之为由“一线”而退居到“二线”。如此具有诱惑力,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本应从生坐到死的皇帝宝座,有什么人愿意禅让给自己的儿子甚至其他不相干的人,而自己“下岗”去“退居二线”呢?这其中一定有或迫不得已,或如之奈何,或享乐第一,或虽退居幕后仍可指手划脚等等各不相同的原因。为了更好地以古鉴今,还是让我们认真地检索史籍,去细数一下历史上的太上皇现象吧。

历史上第一个称为太上皇的是秦庄襄王(即子楚)。但他这个“太上皇”却是在死后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由刚自称为皇帝的秦始皇追尊的;另一个太上皇则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刘太公这个太上皇比子楚强,是活着的时候由刚当上皇帝的儿子刘邦尊封的,这让太公起码还是摆了一下当太上皇的派头。不过,这两个早期被尊为太上皇的人,在性质上是和后来的太上皇完全不相同的。

第一个出现的“正牌”太上皇是晋惠帝司马衷。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他上台后,很快就发生了“八王之乱”。永宁元年(公元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改元建始,直接把晋惠帝赶下了台,自己做起了皇帝。或许是认为弱智的司马衷不会对他刚到手的皇位构成什么威胁,亦或是要做一点什么姿态使他的夺位更名正言顺一些,司马伦不但没有杀掉司马衷,反而假惺惺地将他尊为“太上皇”,迁于金墉城,改城名为“永昌宫”。论辈分,司马伦是司马衷的叔公(叔祖父);看来,所谓太上皇是皇帝的父亲一说,也不是十分精确,司马衷的故事就是侄孙做了叔公的“太上皇”。可见,政治权力的角逐,通常是以需要为前题的。司马伦皇帝宝座还没坐热,就遭到其他王爷的武装联合反对,经过二个多月的血战,双方死了近十万人,最终,司马伦不但被赶出了龙庭,连脑袋也弄丢了。司马衷又被人拥上了皇位,继续当他的傀儡皇帝。

北魏献文帝是与晋惠帝这个被人搬来弄去的“太上皇”完全不同的类型,这是一个“厌倦政务”的典型。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十二岁就当上了北魏皇帝,《魏书.显祖纪第六》评论:“聪睿夙成,兼资能断,其显祖之谓乎?故能更清漠野,大启南服。而早怀厌世之心,终致宫闱之变,将天意哉!”就是说他聪明睿智,刚毅果断,南征北讨,四海清晏,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可他却厌倦政务,常有遗世之心,二十岁左右,他就准备“离休”,将皇位禅让给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而不是传给五岁的太子拓跋宏。这一举动,不仅让朝廷上下惊愕不已,更是招来一片反对之声,有的大臣甚至威胁要“刎颈殿廷”,以此誓死反对。“离休”决心已定的拓跋弘,遂改变禅位给叔父的主意,将皇位传给了五岁的太子拓跋宏,并改元延兴。按群臣之意:“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宜陛下总之,谨上尊号太上皇帝。”(见《魏书.显祖纪第六》)可惜这个太上皇帝命不长,二十三岁就崩于永安殿。

北齐的高湛、高纬父子俩,可谓是不顾国家安危,一心专事行乐,把享受放到第一的“太上皇”。

高湛是北齐的第四任皇帝,史称武成帝。高湛生性好玩,佞臣和士开公然劝他不必为政事劳心费神,应当趁年轻及时行乐,“一日取乐,可敌千年”,此言正中下怀。可是,当时的外部环境又很不利于行乐,北周联合突厥屡屡向北齐发动攻击,干戈不息,委实恼人。由是,高湛干脆把皇位传给了太子高纬,自称“太上皇”,专职行乐玩耍去了。

高纬,史称后主,其玩心比乃父更甚,正所谓“一代更比一代强”。尽管此时北周日益强大,虎视眈眈,志在吞齐;江南陈国亦随时准备趁火打劫,可高纬仍然在当他的“无愁天子”,还自编自弹自唱《无愁》曲。当周兵一路冲杀过来,围攻齐都邺城时,“无愁天子”再也没有了演唱《无愁》曲的洒脱了,而是愁眉苦脸,无计可施,唯一能想出的法子是向老爸学习,自己去当太上皇,把皇位让给年仅八岁的儿子高恒。国难当头,一推了之,唯有“无愁天子”才能想出如此荒唐的“高招”。而且,这样的做法,为后来的昏庸天子开了一个大大的坏头。事实上,高纬的太上皇只做了一个月,便当了俘虏,接着又被砍了头。看来,又要当天子,又想推御责任的事,是做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