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趣事 2021-12-10 19:23 的文章

冬日的江南盛景,藏在太湖流域

  一份“隐藏版”太湖寻宋攻略。
  
  光福“琵琶桥”
  
  光福铜观音寺前的那座琵琶桥,在时光的洗涤下透着一份禅意。琵琶桥俗称“大寺桥”,建于宋代,单孔石梁式平桥,跨越福溪市河,连通上下街。
  
  此桥为苏州至今仍保存有宋代雕刻、营造法式的少数古桥之一,长16.1米,跨度5.4米,宽3.06米,由三块条石拼成。栏杆、锁口石、压顶石均选用武康石凿成,弹击有声,铿锵作响,故又称“琵琶桥”。
  
  金庭植里古村
  
  植里古村位于西山岛北部,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中国传统村落、江苏省传统村落,属东村行政村植里自然村。村落约形成于南宋末年,居民多李姓,大多为南宋工部尚书平江知府李弥大的后裔。来植里古村,“植里三宝”自然是要看一看的。
  
  第一宝便是位于村口的古道,其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沿着笔直的古道走进清幽无限的山野中,仿佛穿越回了百年前。
  
  第二宝是位于古道北端的永丰桥,其始建于宋代,现存古桥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重建,桥上台阶、桥栏均保存完好,东西两侧各置有一对桥耳石,东侧北端桥耳石下方嵌有一青石条,上刻楷书“康熙四十一年重建”字样。
  
  桥边有一棵三叉古樟,是“植里三宝”里的第三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其树干粗矮,枝叶茂盛,亭亭如盖,遮阴古桥。夏日之时,古树便成为村民们纳凉的好去处。
  
  古道、古桥、古樟、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一幅典雅的天然图画,这里也被誉为“最美村口”。
  
  东山紫金庵
  
  紫金庵又名金庵寺,位于东山中部的西卯坞,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全国文保单位。寺院四周,山陵起伏,层峦叠翠;山坞里松竹苍劲,环境清新无霾。世人称“天下罗汉两堂半”,其中一堂就在东山紫金庵。千年时光的沉淀,古庵静谧威严,仿佛一个超然世外的智者,静静地阅遍沧海桑田。
  
  大殿左右十六尊泥塑彩绘罗汉塑像闻名天下。罗汉塑像为南宋民间雕塑高手雷潮夫妇所制,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罗汉比例适中,容貌各异,表情生动,是我国雕塑艺术的精华。罗汉身着的彩装衣褶线条流转自如,层次分明,并能表现出丝绸、纻麻的质感。
  
  陆巷古村
  
  陆巷村位于太湖之滨、嵌于山坞之中,背靠莫厘峰,面向太湖,东有寒谷山、西有箭壶岛,同洞庭西山遥遥相望,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陆巷之名源于南宋,史载,宋室南渡,途经太湖,见东山雄峙湖中,清幽静谧,遂有王、叶、姜等多员战将把家眷安顿在此,辟建了一座有六条巷的村庄,故名陆巷。陆巷古村是目前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明清古村落,历史上有规模较大的明清建筑厅堂72座,现保存较为完整的仍有30座左右。
  
  每当傍晚,寒山岭上薄雾与炊烟交融,在夕阳余晖的照映下,古村宛若披上了一层飘拂的轻纱。而寒山又是眺望太湖胜景的绝好之地,登临其上,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浩瀚的太湖烟波浩渺,水鸟飞翔,群岛浮立。
  
  林屋洞摩崖石刻
  
  对于西山岛而言,南宋是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据《西山镇志》记载,自春秋至北宋,西山居民不多,所住多为渔民、士兵、隐士、僧尼等。南宋建炎三年,宋高宗赵构渡江南迁,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移,以原北方名门望族为首的居民急剧增多。此后,西山形成了一些大的宗族和村庄,其中以徐、陆、沈、蔡、蒋、马、屠、劳为南渡八大宗族。
  
  西山岛的风景秀美,曾有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踏足,留下了许多诗篇和题咏。它们中的有些被古代工匠雕刻在石头上,成了现在看到的摩崖石刻,林屋洞摩崖石刻主要集中在三处:前洞、后洞、洞顶。
  
  后洞为出口处,洞名曰“阳谷洞”,洞周围计有十二块石刻大部分为游人所记,其中以李弥大的《无碍居士道隐园记》为最古最珍贵,记述了李弥大在洞旁筑庵就隐的情况。它是林屋山摩崖石刻中历史价值最高,环太湖地区迄今为止尚存最古老、最珍贵的摩崖石刻,也是林屋山众多石刻中的精品。
  
  后埠双井
  
  金庭镇蒋东古村中有一口井,在苏州可谓是独一无二,名叫双口井,建于宋朝,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如今已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却依然可以使用。
  
  古井与井亭并立,保存完整,井泉潺潺,仍有不少村民前来打水,两边青石井栏上留下了3至4条粗绳磨蚀痕,井栏异常光滑,似有包浆。良好的排水系统也保证了井边地面的干燥,井亭旁的石质水槽虽然被水侵蚀变得斑驳,仍然有村民使用它洗蔬菜,每个细节都在静静述说着古井与人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