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趣事 2019-06-10 21:30 的文章

冬日里的奇“蚊”趣事

在人们的常识中,冰天雪地的严冬是昆虫活动的淡季,滴水成冰的时节,作为变温动物的昆虫,应该早已经冻僵,不可能在外面活动。然而,2018 年春节前的一次野外科学考察,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我亲眼目睹了茫茫雪野里那生机勃勃的灵动的身影……

冰雪覆盖的科考之路

装着防滑链的越野车在林海雪原中缓慢地前行,熟悉路况的司机师傅告诉我们,这条冰雪覆盖的盘山公路上,只要车速超过 10 千米 / 小时,就有可能打滑,踩刹车根本没用,非常危险。的确,早在十几千米前的检查站,外来的车辆已经不允许前行,只有保护区的工作车才能够进入。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成都市西部的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保护区冬季的昆虫。从1988年中学时代在《生物报》上发表第一篇成都地区昆虫种类调查到现在,整整 30 年里,我一直没有间断地调查成都地区昆虫种类的变动情况。2011年建立被《纽约时报》等众多国外媒体称为“亚洲最大的昆虫博物馆”——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后,我更是将调查范围进一步扩大,于 2017 年增加了冬季调查项目,开始调查成都市区冬季昆虫活动情况。不过深入高海拔山区调查冬季昆虫,此行还是第一次。

从都江堰出发,汽车行驶近 2 个小时,车终于停在了道路的尽头,位于海拔2 000 米的保护站。我们一行人下车,开始在及膝深的积雪中跋涉。白茫茫的雪野里,中午的阳光格外刺眼,我很快后悔没有带上墨镜和防晒霜这两样本该用于夏天的东西。原始森林里,一派玉树琼枝的景象,一切都被冻住了,一些挂在树上的红色果子,被冰封着,像树上挂着糖葫芦似的。

海拔 2 000 米的惊喜发现

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除了一些野猪和鸟类的脚印外,并没有发现任何动物的踪迹,不得不回到保护站吃午饭。饭前,不甘心的我在保护站前的公路上逛了一圈。就在这时,一个在雪地上跃动的小小黑点,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踏雪来到“黑点”前时,立即叫出声来——蚊子!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我面前的居然是一只活生生的蚊子,它正在雪地上爬行。我立刻取下脖子上的相机,开始拍摄。通过相机显示屏放大观察,我发现这是一种奇特的蚊子——体长1 厘米左右,和大多数蚊子一样小,有 6只超长的细腿。这只蚊子在爬行,步态奇异,有张牙舞爪的感觉。我立即趴在雪地上拍摄起来,我过去从未见过这样的昆虫,一时还难以判断种类。因此在拍摄完后想捉住它,带回博物馆研究。可它却灵巧地躲进一个雪洞,不见了。

下午,天公不作美,阴沉沉的山峦云遮雾罩,气温也只有-4℃,还下起了小雪,我想即便是非常耐寒的昆虫也不可能再出来活动了。谁知就在我们准备打道回府时,却再次注意到冰雪上有这种蚊子活动,而且还不少,我很快采集了十来只标本。从采集到的标本初看,这些像蚊子一样的昆虫大小和外观彼此还有明显区别,至少包含 3 个种类,我打算回到博物馆后进一步研究这些标本,以确定它们到底是该地区新记录或是新种。

习性另类的冬大蚊

几天后,我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我这次遇见的竟然是一类罕见的昆虫——国外叫“winter crane fly”的冬大蚊。国外相关资料介绍说,冬大蚊是一类奇特而罕见的蚊子,它们专挑极寒之地的极寒之时出没,和绝大多数昆虫喜欢温暖的习性大相径庭。

文献记载,冬大蚊是一个很小的昆虫类群,全世界只发现过 160 种。在蚊子家族里,它们被单独列为了冬大蚊科Trichoceridae 种,与它亲缘关系最近的大蚊科则有 1.5 万种之多。大多数冬大蚊科种类生活在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北部和一些靠近北极的地区。关于该种在我国的分布,几乎查不到记录,只在黑龙江和青海地区的昆虫普查中提到发现过该类群,四川地区则是首次发现。更为幸运的是,我还拍摄到了该蚊子整个发现过程和它们雪地活动的视频。这将为后期的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材料。因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该类群雪地活动的视频记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按理说,待到立春后气温转暖,甚至要至惊蛰,才是万物复苏之时。然而,这个冬天,成都西面的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海拔 2 000 米,枝头皑皑白雪,仍有这些小小身影在飞舞,白雪金翅、生机盎然,罕见地活跃在成都高山雪原。零下几度到十几度的林海雪原里,身为变温动物的昆虫在冬天本应该躲藏起来,一旦意外暴露在冰雪里,也会立刻被冻僵。而我观察到冬大蚊在雪地里不但爬行自如,还可以飞行,当镜头过于靠近时,它们会飞行一段距离躲避。这些奇特的蚊子为什么选择冬天出来活动?它们为什么不会被冻僵?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