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12-02 05:35 的文章

脱贫攻坚昭通奇迹

脱贫攻坚昭通奇迹

 

昭通市鲁甸县果农喜获丰收。丁世新 摄 

  通过一场脱贫攻坚战,昭通开创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昂扬局面 

  正是因为脱贫攻坚这个大局统领,两年多来,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阶段的繁重任务,昭通仍然能够做到“一路高歌、一路乘风破浪” 

  “今年,昭通要易地扶贫搬迁230600人,133442个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岗位,41787名学生需要转入安置区就学,63542名特殊困难群众需要社会救助……”

  面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这一串令人生畏的扶贫数据,在云南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讲来,似有“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气,很难让人感觉到他所在的昭通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

  遥想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昭通曾是全国地级市中最难啃下的“硬骨头”。

  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启动以来,昭通深刻领会脱贫攻坚战略机遇“千年难遇”“时不再来”的时代大势,用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啃下昭通脱贫攻坚最硬骨头的“铁齿铜牙”和检验昭通脱贫攻坚成败的第一标尺,精准锁定8.44万户36.24万人,拉开了昭通波澜壮阔“搬不动山就搬人”的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序幕。

  两年多来,昭通91%的贫困人口进中心城区、进县城。这种“进城、入镇、进厂、上楼”变农民为市民的直过式脱贫模式,使昭通的城镇化率一举提升了7个百分点。

  目前,昭通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23个,全国最大的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中昭通就占了3个。其中,上万人的安置区9个,4万人左右的2个,跨县区安置人数达7.69万人,加起来相当于一年时间新建了7个集镇、2座中等县城。

  经历了这一过程的昭通,以“脱胎换骨”形容实不为过: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末的184.37万人下降到了2018年底的58.83万人,累计减贫125.5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4.8%下降至12.49%。2019年全市持续发力,还将实现7个贫困县区摘帽,624个贫困村出列,40.07万贫困群众脱贫。

  今年前三季度,这个被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称作贫困深度不亚于“三区三州”的深度贫困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6%,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11.9%……无论从城市到农村、从高原特色产业兴起到重大基础设施根本性突破,还是从社会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从干部作风转变到群众精神面貌提升,昭通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以前没来过昭通,来了之后,看到这种发展的生机和势头,感到很震撼。”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位帮扶昭通的广东省领导干部感慨地说,过去一直习惯于看到上工程、上项目式的发展思路,实在想不到,昭通通过一场脱贫攻坚战,竟然开创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昂扬局面。

  战略机遇千年难遇 

  昭通,中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要冲,取意昭明通达,却因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的乌蒙山区腹地,一直是集革命老区、地震灾区、散居民族地区、生态敏感脆弱地区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全市2.3万平方公里,高山耸立、江河激涌、峡谷纵横,聚集着汉、回、彝、苗等24个民族62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高达529万,一直是云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

  全市11个县市区中,国家级贫困县10个,其中深度贫困县7个,2017年底未脱贫人口113.37万,为全国之最。到2020年要实现脱贫摘帽目标,每年要脱贫30万人以上、每天脱贫1000人以上,压力前所未有。

  面对这个千年困局,昭通没有把脱贫攻坚简单看做是一件困难工作或者一项考核任务,而是当作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千年难遇的历史机遇。“如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昭通不能抓住此次脱贫攻坚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彻底摆脱贫困,很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赶上历史潮流了。”在杨亚林看来,当前昭通治理的核心,就是坚定不移高举脱贫攻坚大旗,以脱贫攻坚全面统领各项工作。

  这杆大旗带来的政策优势非常显著。在昭通具体实践中,无论是安置区土地规划利用还是搬迁房建设,无论是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安排还是医疗教育资源配置,无论是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还是产业就业支撑,“一说到脱贫攻坚,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任何人都不敢打折扣,谁都不敢怠慢你,所有资源资金都向你汇集,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