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再生的奇迹——淮北市采煤塌陷地治理纪实
淮北市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因煤而建,缘煤而兴。1958年,这里开始建设第一座矿井;1960年,设立地级市;现辖三区一县,土地总面积2741平方千米,总人口228万。建市近60年来,淮北市已累计生产原煤10亿多吨,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与此同时,该市每年因采煤塌陷土地约8000亩,共塌陷土地35万亩,导致30多万农民部分或全部失去土地,1.5万余亩山体遭采石破坏,地下水降落漏斗区达300平方千米。2009年3月,淮北市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面对采煤塌陷之殇,淮北市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数十年如一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北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淮北特色的塌陷区综合治理与循环利用之路,助推淮北市由“煤城”向“美城”、由“黑金”向“绿金”的根本性转变。截至目前,该市共治理采煤塌陷地18.2万亩,总投资达150亿元,搬迁村庄275个,实现10多万失地农民再就业,安置近20万搬迁群众,被联合国人居署誉为:“土地再生的奇迹!”
持之以恒,善作善成,不断探索塌陷区治理新路径
采煤塌陷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上世纪80年代起,淮北市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在多年的治理实践中,淮北市以塌陷深度、治理时间、治理技术、资金筹集、搬迁安置五大要素为抓手,逐步探索形成了“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等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模式。
一是从塌陷深度要素入手,采取相对适宜的治理模式,逐渐形成了“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三种综合治理利用模式。其中,“深改湖”,即利用塌陷区深水面资源建设水上公园和平原水库,从而打造山水生态城市;“浅造田”,即对塌陷深度在0.5米以内的浅层塌陷区域,通过推高填低平整土地,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基础上,达到“田成方、路相通、沟相连、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大型水上挖泥船在采煤塌陷区开展治理工作
二是从治理时间要素入手,对稳沉和非稳沉区域,采取相对适宜的治理模式,逐步形成了“稳造地,非粗放,鱼鸭混养荷田田”三种综合治理利用模式。其中,“稳造地”,即对已稳沉的塌陷地从长远考虑规划设计综合治理方案,按照“宜耕则耕、宜渔则渔、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治理可利用土地,恢复生态环境;“非粗放”,即对非稳沉的塌陷地,因其还在继续塌陷,为避免重复投入治理资金,宜采取粗放方式设计短期利用方案,待塌陷稳沉后再投入资金进行综合治理。“鱼鸭混养荷田田”,即在非稳沉塌陷区域内,可利用塌陷水面养鱼养鸭养莲藕,充分利用塌陷地资源产生经济效益。
三是从治理技术要素入手,逐步形成“注浆超高水膏体充填,粉煤灰煤矸石充填”等四种充填技术模式。其中,“注浆超高水膏体充填”,即利用覆岩隔层注浆充填、超高水材料充填、膏体充填开采技术,实现不搬迁村庄,在建筑物下开采资源。据统计,截至目前,该技术的推广应用约为淮北市各采煤企业节约资金11.24亿元。“覆岩隔层注浆充填”,即在已稳沉塌陷地的采空区设计注浆孔若干,利用钻孔(高压)浆液对地下采空区的裂隙、离层、冒落带进行充填,消除采空区内较大空隙和空洞,保证高楼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用中国矿业大学研发的超高水材料对采空区进行填充开采。例如,新光集团刘东煤矿某工作面的开采便使用了此填充技术,在建筑物不搬迁的情况下实现了高效、安全开采。“膏体充填”,使用石灰、水泥、粉煤灰和水等原料,经搅拌混合成膏体充填采空区,可在不搬迁村庄的情况下实现高效安全开采,节省搬迁成本。
四是从资金筹集要素入手,主要形成了政策争取、财政投入、市场运作等资金筹集模式,解决了治理资金难题。以财政资金为杠杆的政府主导型,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2003年以来,淮北市共获批国家和省级矿山地质环境和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项目332个、资金9.54亿元,带动市级财政投入工矿废弃地治理资金10亿多元。以地环保证金为基础的企业主导型,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缴存管理制度。自2008年以来,累计收缴保证金5亿余元。2011年以来,该市11家地方矿山企业共支取保证金3963万元,完成治理面积1238亩;两大矿业集团获省级下拨保证金1.54亿元,完成治理面积3800亩;矿山企业投入塌陷村庄搬迁安置资金40亿元。以项目开发为突破的市场主导型。以绿金湖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为例,采用PPP融资模式,有效融资22.2498亿元,解决了20多亿元的资金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