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10-23 17:19 的文章

28天建成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缔造奇迹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长江躺卧在中华大地上,日夜奔腾不息,它见证了无数历史更迭变迁,自古来更有人称其为“天堑”。这一局面,由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的贯通打破。

近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淳庆做客书香南京大讲堂,将南京长江大桥背后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

百年前

便有建设长江地下隧道设想

“在长江两侧,各有一条铁路。江南是1908年通车的沪宁铁路,江北是1912年通车的津浦铁路,但两条铁路被长江阻隔,这无疑限制了客运的发展。”淳庆说道。

为了沟通南北,当时孙中山曾在《建国方略》中做了设想——建设长江地下隧道。

他认为,南京主城对岸的浦口,将来是长江以北一切铁路交通的大终点。相对于中国最盛产煤铁的山西、河南,浦口是长江下游与之最近的商埠。因此,他设想应在长江下面建设一隧道,以铁路联结南京与镇江,北京、上海也可因之相互贯通,打通南北交通运输线。

1927年,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受邀来到南京,对能否建造长江大桥做了实地勘测,最终他断言长江南京段并不适宜建造跨江大桥。

淳庆说道:“1933年为了解决交通不便,南京开通了中国首个火车轮渡。火车一节节地放在轮渡上,运至对岸,再组装开走。这一情况持续到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之前。”

即便如此,仍无法满足人们的交通出行需求。此后的1936年以及1946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两度计划在下关、浦口之间架起桥梁,但由于技术、财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跨江大桥的设想只能“存活”于图纸之上。

自力更生

桥墩下沉打破了世界纪录

1958年,我国计划在长江上建造3座大桥(南京、芜湖、宜都),研究后,先建造南京长江大桥。

在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前,长江段共已建成两座大桥,分别为武汉长江大桥、重庆白沙陀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虽是长江上第三座大桥,但它是第一座完全由新中国独立自主建造的,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前期,大桥局对于建设南京长江大桥这样技术复杂的桥梁信心不足。没多久,有人提出:“不请外国专家顾问,中国人自己能不能建好这座大桥?”于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精神灵魂。

武汉长江大桥的公路桥采用6条行车道,与会专家认为,南京长江大桥不能少于6车道,后期经过实地勘探与预测,将南京长江大桥最终改为4车道。

南京长江大桥的正桥共有9个桥墩,编号是如何编的呢?

“南京长江大桥的编号从北岸开始,依次由北向南。”淳庆说道。

当初,1号桥墩原设计入土深度为50多米,下到细砂层、当时考虑承载力够了,又担心细砂层难通过,因此将1号桥墩再下沉一些。在边探索边进步中,1号桥墩最终下沉72米,创下了当时下沉的世界纪录,此前纪录的保持者是桥墩下沉近70米的美国。

传奇!

28天完成桥头堡的建造工作

桥头堡在南京长江大桥中颇引人注目,桥头堡建筑方案是经过反复比较选定的。桥头建筑采用复式,大小堡各一座。大堡由双层钢架及两侧塔楼组成。塔楼共10层,塔顶安放着三面红旗雕塑,从地面至旗尖高70.4米。

因施工图纸来得迟,所以桥头堡的建造时间十分紧张。神奇的是,这样高耸的建筑28天就可拆模!

淳庆听闻桥头堡只用了28天建成感觉不可思议,经过对老一辈的专家学者、文献史料的查询,淳庆确认了当年桥头堡建造的确只用了28天。

经过了解后,淳庆道出了当年桥头堡“速成”的秘方:“桥头堡有特殊的养护方式,局部堡体用蒸汽养护,一天的时间就可拆模、混凝土的拆模时间一般是7天,10层的桥头堡,按现在的方法最快也得7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