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10-17 14:05 的文章

書寫中國減貧奇跡的貴州篇章

鬆桃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團山安置點。 李亞軍 攝

鬆桃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團山安置點。 李亞軍 攝

3年,貴州搬遷188萬人,這是奇跡!

5年,減少貧困人數768萬人,貴州減貧人數全國第一,貧困發生率從26.8%減少到4.3%,這更是奇跡!

世界扶貧看中國,中國扶貧看貴州。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2015年全省有貧困人口623萬,數量居中國第1位。貴州能否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事關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成為新時代貴州最強音。貴州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入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持續打好脫貧攻堅“四場硬仗”,實施“四個聚焦”主攻深度貧困地區,打造了全國脫貧攻堅的“省級樣板”。

“中國是如何脫貧的,做了些什麼,如何為人們創造就業機會?貴州的案例有著巨大的啟發性,我從未在其他地方見過。”去年11月5日,時任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這樣點贊貴州。

貴州案例,世界啟示。奇跡的背后,是貴州全省干部群眾的不懈努力和執著追求。

基礎設施先行,山間路暢幸福來。“公路修到家門口,種植的烤煙和食用菌再也不愁賣!”通組硬化路的建設,讓貞豐縣北盤江鎮者顙村村民黃國興喜上眉梢。

群眾的幸福感,源自我省以“組組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硬仗的不斷取勝。2017年8月,貴州啟動了農村“組組通”硬化路建設三年大決戰。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建成了近8萬公裡農村“組組通”硬化路,實現了30戶以上村民組100%通硬化路目標,惠及近4萬個自然村寨、1200萬農村人口。

據不完全統計,“組組通”建設帶動貧困群眾約25余萬人次,帶動增收27.1億元﹔帶動農業產業發展500余萬畝,鄉村旅游村寨突破3500個。

易地扶貧搬遷,絕地逢生創奇跡。貴州貧,很大程度上貧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一些貧困山區,喀斯特地貌突出、生態環境脆弱,有專家斷言很多區域“不適宜人類居住”。

2015年冬天,貴州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槍”,啟動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易地扶貧搬遷,成為全國搬遷人數最多的省份:“十三五”期間,搬遷總規模188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49.4萬人,整體搬遷自然村寨10090個。

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貴州在一次次實踐中找尋自己的破題路徑。按照“六個堅持”,因地制宜,實施差別化補助和獎勵政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住房補助2萬元,同步搬遷人口人均住房補助1.2萬元﹔簽訂舊房拆除協議並按期拆除的,人均獎勵1.5萬元。

今年2月,貴州作出了全力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五個體系”的制度性安排,工作重心從以搬遷為主,向以后續扶持為主轉變,著力做好“后半篇文章”。

在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凡是搬遷到這來的群眾都有一個新身份——“新市民”,可享受子女免試就近入學等39項公共服務。

據隨機入戶調查結果顯示,搬遷群眾對政策執行滿意度為99.46%,配套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滿意度為99.03%,住房滿意度為98.28%,就業脫貧措施滿意度為97.95%。

產業革命深入推進,發展方式面貌一新。威寧麻乍壩區一年種植三季蘿卜,單季畝產4000公斤﹔湄潭興隆壩區通過“稻+蝦、蟹”模式,實現平均畝產值1.1萬元﹔石阡石固壩區運用“蔬菜和羊肚菌接茬”模式,實現平均畝產值2.6萬元……這個金秋,貴州500畝以上壩區現代農業的高效益凸顯。

一直以來,貴州農產品“樣樣都有、樣樣都不成規模”,貴州農村產業“小、散、弱”的特征較為突出。

去年2月以來,貴州開創性“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全省上下緊扣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踐行“五步工作法”,以500畝以上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深入推進。

深刻思想觀念革命。村干部帶頭不種玉米、改種高效作物﹔黨政干部力勸親戚朋友種菌種果﹔返鄉農民工、大學生自主選擇特色產業……

深刻發展方式革命。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以市場為導向,推動貴州農產品持續不斷、大規模進入省內外大市場。建立縣鄉村電商服務中心、站、店三級體系。

深刻轉變作風革命。各地認真落實黨政“一把手負總責”責任制,細化分解目標、措施、責任,省市縣鄉四級聯動,干部示范,打造樣板,迅速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及農業生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