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碗里装满中国粮!看,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
用全球不到9%的耕地,
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
70年,
我们一直在面对这个不等式,
寻找更完美的解答。
一粒粒粮食,
饱含着阳光的滋养,
也蕴育着一个国家朴素的理想:
吃饱吃好。
中国粮、中国种,
决定了中国人的饭碗,
一定能端在自己手里。
它们随时等待被唤醒,成长为田间“巨人”!
北京
国家作物种质库,安静的小院保存着几十万份无价之宝。
过去30多年,已经有43.5万份种子在国家种质库安家,保存数量位居世界第二。
每个农业强国,只有拥有强大的种质库,才能在全球站稳脚跟。
但存放这些种子,并不容易。种质库是一个巨型冰箱,始终维持在零下18摄氏度。工程师在里面工作到两个小时的时候,手脚就全麻木了。
低温之下,种子的代谢变得缓慢,可以保存50年以上。
一旦需要,种子随时都可以被唤醒、激活。
这里存有的毫秕稻种,一旦播撒到田野,它就是水稻中的巨人。
△纪录片《我们的征程》第一集精彩片段
国家作物种质库主任卢新雄介绍说:“假如30年前,没有把毫秕收集保存在这个地方,它就绝种了,也就是说我们就吃不到遮放贡米这个米饭了,也就没有云南遮放地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故事了。”
卢新雄口中脱贫致富的故事发生在云南芒市。
巨型水稻毫秕,最高能长到2.8米。不用弯腰,站着就能收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高产矮秆水稻大面积推广,种毫秕的人越来越少,几乎绝迹。
11年前,当地百姓从国家作物种质库找回了种子,恢复了毫秕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种植。
口感上佳的毫秕水稻,每公斤单价已经超千元。
就是那一小把种子,让这里的百姓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小小的种子,一个国家的关键性战略资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表示,作物种质资源中,在遗传育种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中国的农业科学家,培育了许许多多新品种,都是利用作物种质资源来培育的。这些新品种培育以后,农民种植了新品种,使原有的单产提高了4到5倍,甚至8到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