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10-01 13:54 的文章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青海奇迹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青海地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形环境,使得它气候干燥,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偏低。这片土地也曾被称为苦寒之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青海人民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跨沟壑、攀高峰,闯险境、征远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攀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

  天路奇迹

  “风雪千里青藏线,连接祖国西南边;江河源头历艰苦,英雄无谓永向前。”有人称赞“青藏公路”是中国的奇迹。

  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带领19名干部、1200多名民工组成的筑路大军来到格尔木河畔的这片荒原上,开始了艰难的筑路进程。1954年7月30日,公路修到了可可西里。仅用了79天,筑路大军就修通了300公里公路。

  1954年12月15日,2000多名筑路英雄,100台大卡车,跨越当雄草原,穿过羊八井石峡,直抵青藏公路终点拉萨。格尔木至拉萨1200公里,仅用了7个月零4天的时间全线打通,这在中国筑路史上是个创举,在世界公路史上也是罕见的。

  青藏铁路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全长1956公里。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2013年9月入选“全球百年工程”,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绿电”奇迹

  2019年6月9日零时至6月24日零时,我省连续15天360小时全部使用风、光、水可再生能源供电,实现了生产生活用电碳的“零排放”。

  从2017年的“绿电7日”到2018年的“绿电9日”,再到今年的“绿电15日”,在能源绿色转型路上,青海以生动实践诠释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活,为全国乃至世界能源革命提供了一个样本。

  近10年来,我省新能源装机以平均每年100万千瓦的速度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新能源年均增速达58%,成为国内新能源发展的“领跑者”。

  截至2018年底,全省装机突破2800万千瓦。全球最大的龙羊峡水光互补发电项目和全国首座百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证基地建成,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86.5%,实现连续15日清洁能源供电,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绿化奇迹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修复,现在的西宁南北山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森林景观基本形成,年均降水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363.3毫米增加到现在的414.6毫米,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沟”,创造了我国干旱地区大规模绿化成果的奇迹。

  荒山荒坡是几十年前初到西宁的人们对西宁的第一印象。那时,登上北山顶眺望,目光所及处依然是荒凉。除却北禅寺脚下和山顶宁寿塔周边有一小片稀疏的小树之外,整个山野未见有树影。

  中国西北干旱,青海也不例外,这是青海造林绿化的最大困难。而西宁南北山却把这难度放大到了极致,因为它的干旱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世界上,即使撒哈拉沙漠那样的地方,要是在沙丘上挖一个坑,只要足够深,很多地方还都能看到湿气。但西宁南北山却不是这样,它是一片干透了的山体。但是几代青海人敢于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硬是在这片荒山上种出了绿色。

  树木多了,风沙小了。如今,西宁南北山成了鸟儿栖息的家园,已有20多种鸟类安家。过去30年,西宁南北山共栽植各类苗木3473万株,总投资21亿元,造林保存率达86%。其中,南北山形成森林13980公顷,使得西宁市民人均森林面积由不足8平方米提高到112平方米。

  玉树奇迹

  2010年,雪山垂泪、高原呜咽,猝然而至的地动山摇把玉树刻进民族记忆。

  玉树灾后重建是迄今为止人类救灾史上条件最苦、困难最多、情况最复杂的庞大工程,建设任务最重、时间最紧、能源建材保障能力最低、土地权益关系最为复杂、规划设计条件最为困难、生态环境最为脆弱。但是,党和国家克服种种困难,利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的优势,完成了灾后重建。

  全年大规模施工期只有4个月的时间里完成别的地方一年的施工量,创造了灾后重建的“玉树速度”“玉树奇迹”;能把一场惨烈的天灾变成新跨越的起点,从瞬间“归零”到经济重振、社会重整、文化重生;能在制约条件最为突出、生态保护最为重要、民族宗教工作任务最为繁重的地方完成了一场迄今为止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开展的最大规模的灾后重建。

  ……

  一件件事迹,一个个成果,一串串数字……青海是个相信奇迹、创造奇迹的地方,青海儿女正在享受着奇迹带来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