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7-09 00:02 的文章

坚守山区小学十年 创造乡村教育奇迹

  新学期刚开始的这个3月,对于28岁的山村女教师方荣来说,接踵而至的喜事让她感觉“幸福来得太突然”。

  3月18日,这个山里姑娘第一次走进首都北京,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自己所在的大别山深处的希望小学,将迎来盼望已久的湖北省青基会“音乐教育·星愿基地”项目首批艺术类支教志愿者——来自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专业学生,将为山里的孩子们带来以前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舞蹈、形体教学,讲授器乐和乐理知识。

  方荣所在的罗田县希望小学,是全国第四所、湖北省第一所希望小学,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91援建而成。

  在这所希望小学的10年里,方荣教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10门课程,兼任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图书管理员、女生宿舍管理员,而今成了一名90后校长。

  10年来,方荣这个昔日从希望小学走出的孩子也见证了学校新时代的新发展——学生规模从最初的200多人、6个班,增加到现在的616人,涵盖幼儿园到六年级。有30多名从这里走出的学生最后考取一本院校,还有人跨入了清华大学校门。

  罗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境内崇山峻岭,是国家级贫困县。方荣儿时家境贫寒,姐弟三人同时上学,奶奶又中风8年,长期住院医治。一家人全靠父亲在上海一处工地打工维持。

  村里同龄的女孩子大都念完初中就外出打工,但方荣的父母始终相信知识的力量,一直坚持供孩子们读书。

  小学一至五年级,方荣在罗田县希望小学洗儿岭村分部上学,六年级时才来到位于落梅河畔的校本部。这一年,迫于家庭经济压力,母亲也外出打工,这让热爱学习的方荣为家庭忧心,一度走向辍学的边缘。

  六年级班主任张新桥老师觉察到了方荣的异常,找她谈心。知道方荣喜欢文学和写作,就指导她用作文本及时记录生活的灵感,进行随笔创作,消解烦恼,并在封面写下“初阳”,寓意“要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光芒万丈”。在张老师的鼓励下,方荣的心回归了课堂。

  2009年,方荣从麻城师范学校毕业后,按照当时的分配方案,她可以到条件较好的胜利镇中心小学,但当年的那个“初阳”始终烙刻在方荣的心头,“读书让我走出了大山,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但那里还有那么多小小的我,他们的梦想需要被点亮”。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第一年回来时,学校的光景还是让方荣心里常打鼓。土操场边一共8间平房,11个老师带着6个班120多名学生上课。初登讲台,方荣就担任了五年级班主任,63个学生让她一度有些无所适从。

  参加工作第二年,主管部门有意将方荣和另一个90后教师调至条件更好的胜利镇中学任教,一同来的教师调离了,但方荣已经“离不开相处了一年的孩子们”。

  艰苦的环境里,意味着更多的付出。

  学校师资力量有限,每周三、周四,方荣要独自骑摩托车赶到另外两所山区教学点教英语,进行“送教”。其中一个教学点,位于10多公里以外与安徽省交界的松子关村。

  2012年12月的一天,天下着雪,校领导让她改天再去。但方荣觉得孩子们的学习时间耽误不起,毅然冒着风雪上路。山路崎岖,加上积雪湿滑,一不小心就滑倒了,方荣崴了脚。距离松子关还有近两公里路程,她丢下车子,忍着剧痛在村民的帮助下赶到教学点。

  女儿出生了,学校批的产假是98天,但当孩子刚满两个月时,这个别人眼中柔弱的姑娘就急着赶回学校,“那里还有几十个孩子即将毕业,要小考,他们也需要我”。

  在孩子们心中,年轻的方荣成了她们的“知心姐姐”。

  学生大部分来自附近山村,最远的距离学校有10多公里。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带着学生上完晚自习,方荣还要照顾他们睡觉。有同学生病了,她就将自己宿舍边闲置的房间收拾出来,亲自喂药照顾。毕业的学生遇到事情写信向她倾诉,不管多忙,她都会抽出时间认真回复。

  2014年,方荣发现自己带的六年级学生张秋林每天郁郁寡欢,学习成绩也下降不少。与张秋林谈心后,方荣了解到她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她和弟弟跟着堂婶一起生活。方荣帮她在学校里减免了伙食费,定期给予帮助。半年下来,孩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顺利参加了小升初考试。

  然而,9月新学期开学后,方荣意外得知孩子暑期外出打工,没有继续上学。为了不让孩子就此放弃,方荣联系当地日报刊登了一则《12岁女娃早当家》的报道,呼吁社会关注。一家公益组织提出给予孩子长期资助,帮助孩子重回了课堂。

  对于山里的孩子,只有用知识帮助他们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