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9-12 05:09 的文章

爹牺牲儿顶上,肚皮都磨出老茧……30万人10年血汗铸就“新中国的奇迹”

齐鲁网9月11日讯 河南林州,原称林县,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因为太行山脉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干旱少雨,自古以来吃水就是个难题。

暴风截图20199111752309000.jpg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后,林县组织兴建了一批小型水利工程。然而,1959年,林县再次遭遇特大旱灾,境内4条河流全部断流,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

针对这一情况,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提出,必须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用水难题。经过几次实地勘察,林县决定从山西省平顺县境内,将水源充足的浊漳河引入林县。

在三年困难时期,一无国家资金投入,二无先进设备,这个跨省引水的大型工程,要在太行山脉的悬崖峭壁间凿石挖渠,谈何容易。时任县委书记杨贵面对困难却讲,“如果建设社会主义总是一帆风顺,不需要艰苦奋斗,很容易取得成功,那还要共产党的县委干什么?还要我们这些共产党人干什么?”

暴风截图20199111752517828.jpg

不等不靠,不向国家伸手要。一锤一钎一双手,1960年2月11日,红旗渠工程拉开序幕。40岁的张运仁第一批上了建设工地,任南山施工排排长。三个月后的一天,收工放炮时,有一炮迟迟没有炸响。张运仁连忙跑出安全洞,劝阻民工赶快躲避。民工们躲开了,炮却突然炸响,一块飞石击中了张运仁的头部。张运仁五个孩子尚在年幼,妻子擦干泪水,把12岁的长子张买江也送上修渠工地。

如今已经年过七旬的张买江,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工地领导一看我母亲去了,就说,他爹刚牺牲了几个月,你就把这么点的小孩送来?你看这都是在悬崖峭壁上作业。俺母亲也哭,我也哭。母亲走了几步又回来跟我说,你不把水带回去,就不要回家来!”

暴风截图20199111752607203.jpg

“不把水带回去,就不要回家!”正是秉着战天斗地、一往无前的精神,10年间,30多万人上阵,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道,建起152座渡槽。总长1520多公里的红旗渠打通了,全县水浇地面积从原来的1.2万亩增加到60多万亩。

战天斗地的一线,发生了无数催人泪下的故事,涌现了大批劳动英模。

暴风截图20199111752737578.jpg

除险队长任羊成,他的工作是用绳子把自己吊在悬崖峭壁间,清除松动石块带来的隐患,曾被石块打掉四颗门牙。别人的老茧在手上、脚上,他的老茧在肚皮上!他每天出工前就把自己的铺盖卷卷好,把贵重物品留下来,做好随时牺牲回不来的准备。有人曾经私下问过他,你真的不害怕吗?他说,“我在党员大会上举过拳头发过誓的,怕死就别当共产党员!”

暴风截图20199111752848484.jpg

除此之外,还有英雄炮手常根虎,凿洞能手王师存,用洗脸盆代替水平测试仪的“土专家”路银,铁姑娘队长郭秋英、韩用娣……30万建设者共同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里这样说:“红旗渠、三北防护林等大工程,都是几代人一以贯之而成的。只有像接力赛一样,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做成大事。”

暴风截图20199111753059421.jpg

铁锤钢钎的交响已远去,然而碧水长流、生生不息,仿若彰显着那一代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今天,奋进在新时代,这种精神依然在引领我们,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人民必将开创更多不朽的传奇。

闪电新闻记者 秦岭枫 张超 钟小康 刘博

爹牺牲儿顶上,肚皮都磨出老茧……30万人10年血汗铸就“新中国的奇迹”

[责任编辑:杨凡、彭芳、厉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