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20-08-13 11:50 的文章

不能单纯依靠农妇的力量保护“爱莲堂”

  时隔18年之后,75岁的谢倍凤又住进了衡阳华新开发区柘里村的周家祠堂。与从前家境所迫而必须住在祠堂不同,谢倍凤此次是在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祠堂”,祠堂现名“爱莲堂”。谢说她是周家的媳妇,按其族谱记载,祠堂为纪念理学大师周敦颐而建,如今,它正面临着被拆的境遇。(11月17日《潇湘晨报》)

  但凡读过点书的人,就对周敦颐的《爱莲说》耳熟能详。那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成为许多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所以,为纪念周敦颐而修建的爱莲堂,不仅是周家的祠堂,也是诸多不姓周,但是姓“中”的炎黄子孙凭吊古人、寄托哀思的精神家园。

  但是很遗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周敦颐的老家也进入了开发商的视野。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站出来帮助名人维权的,并不是大学教授、专家学者,而仅仅是一个当年曾经受过这个祠堂庇护,在家庭生活困难时候在这座祠堂里居住过的村妇谢倍凤。村妇尚知保护祖宗的遗产,为何当地文物局、拆迁办就非要置之不理,任其毁灭呢?

  我们当然不能依靠名人后代的个人行为或者整个家族的力量来保护文化故居,与强大的利益集团、领导的政绩冲动相比,这种声音微乎其微。浙江定海拆迁之前,以清末宁波商帮的重要人物刘显哉的后代为主要代表,联合各界奔走呼号,最终还是没能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幸免于难。由刘家发起的那场我国首例民众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和自己的家园而状告市政府的拆迁案一审也宣告败诉。

  与之相对,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总有地方在花费巨资建造仿古建筑,重修名人故居,如江苏徐州贫困县投资近2亿元重修汉皇祖陵。连周敦颐为官经过之地或后裔生息地也均在争建文化景点,可偏偏就容不下这个唯一幸存于世、保留了上百年的纪念祭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