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20-08-07 17:14 的文章

武汉市第三医院院长黄晓东: 每一个生命奇迹都源于不放弃

武汉市第三医院院长黄晓东: 每一个生命奇迹都源于不放弃

黄晓东院长(中)和付守芝主任(左)参加院长访谈。

访谈嘉宾

武汉市第三医院院长 黄晓东

武汉市第三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 付守芝

104岁的王达全老人,是武汉市年龄最大的新冠肺炎患者。她几个月仍珍藏着一束已经干枯的玫瑰花,这是她出院时,武汉市第三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付守芝送的。

近日,参加长江日报策划推出的“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武汉战疫院长访谈”时,付守芝医生讲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玫瑰终会凋谢,但这段美好的医患真情将长存我们心间”,武汉市第三医院院长黄晓东每次谈起这个故事,都很动情,“医护团队尊重敬佑每一个生命,悉心救治每一位患者,患者全力配合医护治疗,理解医护的辛苦付出,医患相互感恩、相互体谅、相互成就、共同进退,这是最本真的医患和谐关系。新冠疫情,让我们见证了这种关系,也坚定了我的决心,打造有温度的医院,为医患和谐关系继续探索。”

一束玫瑰的见证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付出百分百努力”

3月16日,经过13天的治疗,武汉市年龄最大的新冠肺炎患者104岁的王达全奶奶从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出院。

在送上一束玫瑰花后,重症监护室主任付守芝给老人穿上新袜子,祝福她回归正常生活。“目前,老人能吃能睡,一日三餐正常,爱花的王奶奶一直‘珍藏’着我送的那束红玫瑰。”

在全省新冠高龄病患中,100岁以上康复出院的患者有7名,其中三医院就有2名。黄晓东说,在这次疫情中,三医院是市属综合性医院中收治新冠患者最多、参与隔离救治各类任务最多、成功救治年龄最大患者的医院。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个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与病毒搏斗的生死瞬间,医患关系呈现出最理想的状态,素不相识的医护人员和患者在治疗中互相点赞、彼此加油,休戚与共、并肩作战。

在隔离病房的生死时刻,医护人员成为病患不可或缺的“家人”,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既是医疗救治的执行者、健康教育者、生活照顾者,也是患者的心理倾诉者,他们成为了共同战胜病魔的生命共同体。

尽管医疗行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黄晓东更愿意向后辈讲医学的价值:“这个职业永远被人需要。广大医务人员保持了基本的职业素养,那就是不能见死不救,这也是我们的使命。增强医疗应急物资保障、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打造有温度的医院,我们要努力让这种理想的医患关系永不凋谢。”

患难见真情 “社会支持给了我们战胜疫情的底气”

“在最困难的时候,医务人员并没有孤军奋战,我们背后站着全中国人民,包括社会各界的人士,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支持,包括在建设上面的改造。” 院长访谈现场,黄晓东感慨万千。

“元月24日接到通知,要求我院改成定点医院,当时恰逢春节期间,改造需要的材料缺货,政府部门帮忙联系协调相关企业,仅仅用了不到3天的时间完成了我们医院的改造。我们的氧气不够用,武钢用了3天的时间改造医院的液氧站,并且为ICU建了一套单独的供氧站,更不谈社会各界对我们生活上的各种各样的支持。”

“全国医务人员陆陆续续开始支援,感觉到不是孤军奋战,让我们更加有底气,有信心。”黄晓东回忆,“元月28日,上海医疗队到了医院,元月30日就投入到了并肩战疫的工作中来,和上海医疗队并肩作战的50多天里,感受到了他们工作作风的严谨,我们还和上海的瑞金医院结成了友好医院。”

为抗疫注入温暖力量 “他们是大江大湖滋养的热血武汉人”

蔡利萍护士长在抗疫中不幸失去亲人,不久就重返战疫一线;董芳主任的另一半倒下,仍然坚守重症病房…… 三医院的医护人员是如何克服困难,坚守战疫一线的?

“这是两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都奋战在重症医学科,是最危险的抗疫前沿。她们两人体现出来的坚强品格和使命感,是所有战疫医护的缩影。”黄晓东深情表示,“没有谁是天生的英雄,只有守土尽责挺身而出的凡人。我们医院在疫情早期制定有针对双职工、哺乳期职工等特殊群体的照顾政策,但是,所有人全都主动冲了上去。”

黄晓东讲述,全院有2116位医护人员,除了60位因产假病假长期病休,或者在外面培训因为封城没有赶回来的,全院职工都加入了抗疫队伍。“大江大湖滋养了武汉人民的热血和豪气,这种精神当国家有难的时候就完完全全地释放了出来。”

互联网+医疗健康 让精准问医更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