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20-06-27 08:02 的文章
头版+整版!今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大赞”盐城
报道了盐城湿地保护
点赞了盐城好生态!
向世界展示
黄海湿地上创造的——
“生态治理的中国奇迹”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
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
在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的传唱中,驯鹤姑娘徐秀娟的故事留存于人们心间。那是在1987年,有一天,她在野外工作时不幸跌落水中,再也没有上来。
但很多人不知道,她倾心牵挂的事业没有就此划上终点。在她奉献过的地方——江苏盐城,一群人从她肩上接过使命,30多年来续写着故事的新篇。
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员吕士成,当初正是他将驯鹤姑娘从黑龙江接到了盐城。那是1986年5月,徐秀娟带着两只丹顶鹤蛋,同他一起登上了齐齐哈尔开往南京的列车。两天两夜的车程中,吕士成见识了驯鹤姑娘的细致。“她始终把药箱搂在怀中,平放在自己的双腿上,以时时观察温湿度的变化,并拒绝了旁人替换的请求。”最终,两只丹顶鹤在盐城相继出壳,创造了长途运孵两昼夜、行程上千公里并顺利出壳的国内新纪录。
徐秀娟走了,吕士成等人接过她留下的丹顶鹤人工繁殖研究课题。科学研究与生态保护,两条主线贯穿了一代人的奋斗历程。
“要调研出真实的数据,必须去无人区。”这样的念头深植于吕士成的心中。
研究的话题亦是如此——丹顶鹤的红顶究竟有没有毒?尾羽是白色还是黑色?它们为什么要来盐城越冬?又为何喜爱结群?这些问题看起来小,却鲜有人真正研究过,吕士成一点一点解开谜题,也将人们对丹顶鹤的认知一步一步往前拓展。
研究珍稀动物,最终必然会指向栖息地的生态保护。对丹顶鹤来说,需要安全的食物、水源,广阔的空间,良好的湿地生态才能生存。不仅仅是丹顶鹤,盐城黄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连接着20多个国家的候鸟迁徙路线,每年几百万只候鸟迁飞经过,上百万只在此越冬,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
“要开发,一个月就能完,要恢复,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句话,他常常挂在嘴边。对于当地的生态价值,他形容过去的人们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但这几年,改变逐渐发生。“大家保护意识都提高了,留意了,我经常接到村民电话,是为鉴别珍稀动物的。”他说。
作者:采集侠